當美國商務部甩出3521%的太陽能關稅時,全球光伏產業鏈的從業者都笑出了聲!
這串數字比比特幣的漲跌幅還夸張,但華盛頓政客們似乎忘了,他們揮起的關稅大棒,砸中的其實是自家新能源轉型的腳后跟。
這場瞄準東南亞四國(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越南)的“精準打擊”,表面上是針對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實則是沖著中國光伏軍團在東南亞的百萬千瓦級產能而來
畢竟這些國家出口的太陽能電池板中,70%以上貼著中國企業的標簽。
3521%的關稅是什么概念?假設一塊柬埔寨生產的太陽能板成本價100美元,加上關稅后到岸價直接飆到3621美元,這比紐約曼哈頓的屋頂安裝總價還貴三倍。
更荒誕的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24年從這四個國家進口的太陽能產品價值129億美元,占美國市場77%的份額。
換句話說,華盛頓這一錘子下去,等于親手掐斷了自家新能源轉型的輸氧管。
難怪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急得跳腳,連夜發聲明控訴:“這些關稅會讓進口電池價格暴漲,美國本土組件廠連組裝費都賺不回來!”
畢竟美國本土的光伏產業鏈就像個跛腳巨人——硅片產能幾乎為零,電池片產能只有7GW,卻要支撐56GW的組件封裝需求。
這場景活像廚子買了高級牛排卻找不到刀叉,最后只能用手撕。
面對3521%的“死亡稅率”,中國光伏企業的反應堪稱教科書級操作,天合光能在泰國的375%關稅剛落地,轉頭就把電池片產線搬到了印尼;晶科能源在馬來西亞的41.56%稅率還沒生效,老撾的新工廠已開始調試設備。
這種“你筑墻來我架梯”的游擊戰術,讓美國關稅大棒掄了個寂寞——2025年一季度,東南亞四國對美出口量暴跌85%,但印尼、老撾的光伏組件出貨量卻暴漲300%。
更絕的是技術層面的“降維打擊”,當美國還在糾結要不要放開28nm芯片對華出口時,中國光伏企業早已玩轉了更高級的游戲!
隆基綠能的HJT電池量產效率突破26.8%,比PERC技術每瓦成本低0.1元;通威股份的顆粒硅技術把電耗從60度/公斤壓到18度,直接掀了西門子法的桌子。
這些實打實的技術突破,讓3521%的關稅成了數字游戲——畢竟成本壓得夠低,就算加稅也照樣有利潤空間。
華盛頓的決策者們似乎患上了精神分裂:一邊在《通脹削減法案》里砸520億美元補貼新能源,另一邊又用關稅把便宜光伏板擋在門外,這種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操作,直接導致美國光伏裝機成本比中國高出40%。
更諷刺的是,美國本土制造的組件每瓦成本約2元人民幣,而中國通過東南亞繞道的產品即使加上80%關稅,到岸價也才1.8元——這哪是貿易保護,簡直是給中國廠商送市場份額。
看看特斯拉的騷操作就知道市場用腳投票的結果:馬斯克一邊游說政府加關稅,一邊偷偷采購東南亞組件的消息被彭博社逮個正著。
畢竟商人算的是經濟賬,沒人愿意為政治作秀多掏腰包。就連美國能源部都偷偷在報告里寫:“到2030年,本土光伏產能最多滿足50%需求”——這等于承認關稅大棒純粹是面子工程。
中國光伏產業的韌性,早在十年前的雙反制裁里就練出來了,2012年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34%-47%關稅時,誰能想到十二年后,中國企業能在全球拿下90%的多晶硅、85%的硅片、80%的電池片產能?
這次3521%的關稅鬧劇,不過是歷史的重播鍵被按下——當年通過臺灣地區繞道的套路,如今換成東南亞2.0版本繼續上演。
而那些被美國關稅嚇跑的國際資本,正在用真金白銀投票:挪威REC Silicon關了美國工廠轉戰馬來西亞,瑞士梅耶博格把技術授權給安徽企業,連韓國韓華Qcells都在青島擴建了全球最大組件基地。
這場博弈最辛辣的諷刺莫過于,當美國試圖用政治手段扭曲市場時,中國企業早已把光伏做成了像水電煤一樣的基建剛需。
3521%的關稅數字注定會載入貿易史冊,但不是作為勝利的勛章,而是淪為笑柄的注腳。
就像當年拿破侖用大陸封鎖令圍堵英國,結果逼出工業革命;今天美國用關稅鐵幕圍剿中國光伏,反而加速了新能源技術的全球擴散。
當印尼爪哇島的光伏板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鋪向歐美時,華盛頓的政客們或許該重溫下比爾·蓋茨的忠告:“你永遠封殺不了能做出更好產品的人。”
美國的“對等關稅”已經變成了數字游戲,沒有人會去遵守了,特朗普的計劃注定要失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