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標準化農場,就是為了讓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更穩定可靠,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的認知!”他在田間地頭與冷鏈集配中心之間穿梭,只為讓消費者品嘗到優質健康的農產品。作為80后的新農人,深圳深農集團的下屬公司懷集縣深農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懷集深農”)負責人劉立鵬對標準化農場有獨到的見解,他決定讓深農集團的“深農”標準深入到每個消費者心中。
劉立鵬
整改田地,為標準化農場打下基礎
對農業的見解與思考,與劉立鵬在農業流通領域闖蕩多年密不可分。曾經的他在農批市場從事多年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管理工作,每天面對成百上千的貨車、采購車、經營戶,十五年的農產品行業經驗,讓他對農產品產生了深厚的情愫。
“多年的農批市場工作,我發現國內農產品生產大多以小農生產為主,多點分散現象突出,供應商對品控沒有統一的認知,品質參差不齊,采購商難以大批量收購品質均一的農產品。”劉立鵬認為在統一標準下生產農產品迫在眉睫。于是,按照深農集團“一基地一園一中心”的戰略部署,他來到懷集縣大崗鎮,決定深耕生產端,打造標準化生產的“深農農場”。
從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到農業生產,雖都涉及農業領域,但對劉立鵬而言一切充滿未知與挑戰。打造深農農場,進行蔬果的種植與培育,田地必不可少。
懷集縣大崗鎮土地廣闊,耕地面積多達3萬畝,豐富的農業資源為當地的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吸引農企競相投資,懷集深農也不例外。但首要的農村田地改造,卻讓劉立鵬犯了難。
整改前的土地,道路年久失修,荒草叢生,水利、道路都需要重新規劃改造。當地村民視田地為珍寶,不肯輕易租賃改造,且劉立鵬初到懷集,語言不通,交流存在障礙。因此,打造標準化種植農場的初期,改造荒地,以及打破村民的傳統觀念進行土地流轉,成為首要解決的問題。
“這些事情并不算困難,但也是‘摸石子過河’,積極應對難題并逐一破解。”劉立鵬說,面對道路年久失修的問題,就破荒開路;與村民之間難溝通,他便主動聯系當地政府與農業合作社,交流理念,協同合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田地的問題得到解決,為農場標準化的進一步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標準化的深農農場。
完善冷鏈,農場全過程標準化管理
解決田地流轉問題后,下一步就是讓農產品保質保量地運送到客戶手中,劉立鵬提到,“須將農產品加工、包裝、分揀、銷售等環節標準化。”
為此,懷集深農引入市場下游客戶參與種植,嚴格按照“深農農場”標準打造符合供港澳標準的現代化農業示范產業基地。同時,劉立鵬推動加工流通標準化和產品品牌化,在產地實行統一分揀包裝、統一品牌形象、統一配送運輸,與全國海吉星市場順暢銜接。
打造標準化農場,除了生產標準化,要想實現農產品的持續保鮮,還需冷鏈技術的加持。在深農農場,可溯源冷鏈系統是實現標準化的關鍵技術之一。
劉立鵬介紹,懷集深農將逐步開展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系統,并在基地端大力推廣使用標準轉運箱,未來將實現從物流貿易平臺、客戶服務平臺、數據信息監控平臺進行數據采集、監控預警、運輸調度、倉儲管理和安全監督等,形成全程可溯源的冷鏈系統。“這樣可讓大家能夠直觀地看到農產品在整個流通端的狀態,標準化也更加具象。”
如今,懷集深農已自行投資完成1300畝噴灌設施、26套病蟲害監測儀及占地約15畝冷鏈集配中心等設施建設,實現產前、產中、產后等全過程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已打造“深農農場”品牌5kg真空包裝及3kg禮盒包裝的懷集大米,累計對外銷售約10萬斤;冬種蔬菜共計產出約600萬斤,主要銷往深圳、廣州、佛山、上海、南寧等地,提升了市場菜籃子的供應能力。
數智農業,提升基地現代化農業水平
“有了標準化生產做基礎,智慧農業基地可能更容易實現。”劉立鵬也一直在探索深農農場發展道路。
劉立鵬計劃引進先進的農業數字化技術和設備,如物聯網傳感器、智能灌溉系統、遠程監控等設備,并建立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對種植基地的環境監測、作物生長狀況監測、病蟲害預警、生產過程管理等功能。他說:“還要組織員工進行數字化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操作和管理能力,確保員工能夠熟練運用設備各項功能。”
此外,為使深農智慧農機、標準轉運箱等研發成果更好的助力懷集蔬菜產業標準化、數字化發展,懷集深農將協助深農智慧流通工業設計研究院在懷集落地首個智慧農機4S店,此舉得到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力支持智慧農機4s店1.0版盡早落地。深農集團智慧農機將在懷集冬種蔬菜試驗田啟動應用,通過迭代升級,逐步推廣,帶動并提高當地農業現代化水平。
在城市與農村之間輾轉,從農批市場到農業生產,唯一不變的是劉立鵬那顆熱愛農業的心。
深農農場發展至今,已完成土地流轉2200畝。從2023年上半年開始種植,目前已完成兩造水稻、玉米種植及一造冬種蔬菜種植,產出的蔬菜銷往全國各地。同時,懷集深農積極與當地政府溝通,將農村撂荒土地、零碎土地進行整合,協助解決耕地撂荒等問題。
結合肇慶在懷集打造“嶺南蔬菜之鄉”的戰略部署,懷集深農推動大灣區保供基地建設,打造以“科技+市場”驅動的嶺南現代農業標桿項目。“我希望有更多合作社能夠認同與接受標準化、數智化生產的方式和理念,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帶動更多村民從事穩定的工作,從而實現致富。”劉立鵬激動地說道。
撰文:徐巖 實習生龍鳳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