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世汽車訊 據日經新聞報道,根據一家位于東京的智庫報告,中國汽車制造商和電池制造商,在電動汽車相關專利的質量上,已超越日本和美國競爭對手,這為他們通過技術授權應對美國關稅威脅創造了機會。
三井物產全球戰略研究所(MGSSI)的分析指出,中國新能源企業如寧德時代(300750)(CATL)和比亞迪(002594)(BYD),雖持有的專利數量相對較少,但技術影響力卻居于行業前列(主要通過被引頻次和剩余有效期來衡量)。
MGSSI知識產權部門的高級經理Ryusuke Ishiguro表示:“中國企業的專利數量較少,但他們在申請時進行了精心篩選。”
上述研究結果強調了汽車制造商利用知識產權(IP)許可策略,來應對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的關稅政策而無需在美國新建工廠的可能性。通過將技術授權給當地制造商,專利持有者既能規避關稅,又能獲得專利使用費。Ryusuke Ishiguro指出,這類費用通常基于產品價格的一定比例收取。
MGSSI以中國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為例,指出該公司在美國限制政策趨緊的背景下,正通過專利授權模式保障收益。Ryusuke Ishiguro稱:“已開始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中國企業雖無法直接銷售產品,但可通過專利許可獲得收入。”
寧德時代與美國汽車制造商福特汽車已合作在美國建設電動汽車電池工廠。此外,通用汽車據稱正與日本供應商TDK洽談,以期采購TDK在美國工廠中生產的電池,而該工廠預計將采用寧德時代的技術。
Ryusuke Ishiguro指出,專利授權或可成為日本汽車巨頭應對特朗普關稅挑戰的解決方案。瑞銀證券(UBS Securities)估算,美國加征的關稅可能導致日本車企損失超過3.5萬億日元(約合240億美元)。Ryusuke Ishiguro表示:“日本車企必須另辟蹊徑,利用專利授權或許是一條出路。”
專利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與汽車制造商加速開發自動駕駛、零排放技術及軟件定義汽車的趨勢密切相關。Ryusuke Ishiguro進一步指出,這些領域需要整合“并非源自傳統汽車行業的技術”,例如無線通信、傳感器和鋰離子電池等技術。“在開發新服務與產品時,企業往往必須與跨行業公司合作,而專利在此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MGSSI的報告顯示,由于電池壽命與性能對電動汽車續航及安全至關重要,且企業持續面臨延長電池壽命與性能的挑戰,因此近期企業在電池監管、充電及控制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激增。
根據MGSSI對中國、日本、美國、韓國、德國和瑞典六國20家企業的電動汽車專利數量的統計,截至2024年11月,就電動汽車專利數量而言,日本汽車制造商豐田汽車以6,135個居首;韓國汽車制造商現代汽車以2,250個位列第三;相比之下,比亞迪(828個)、華為(285個)和寧德時代(263個)在總量上仍存差距。
然而,當采用基于被引頻次等指標的技術影響力評分體系進行評估時,排名發生顯著變化:寧德時代以2.7分高居榜首,遠超1.0分的行業平均水平;躋身前五名的其他中國企業包括華為(2.3分)、奧動新能源(2.3分)和比亞迪(2.0分)。Ryusuke Ishiguro表示,華為雖主業聚焦電信與智能手機,但該公司通過專利技術遷移,正加速滲透汽車行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