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河南洛陽白馬寺景區內,一座圓形古墓沉寂千年,近日,因因身份爭議登上輿論風口浪尖。這座墓碑刻有“大唐名相狄梁公墓”字樣,自明代重立碑石以來,墓主究竟是唐代名相狄仁杰,還是武則天男寵薛懷義,始終未有定論。
4月22日,瀍河區文旅局公開回應稱,經專家確認,該墓為狄仁杰所有,并正式掛上“文物安全責任人公示牌”,列為市級文保單位。然而,這一“定論”并未平息爭議,反而激起學界與公眾更激烈的討論。
當地文物部門解釋,掛牌依據是“前兩年專家的確認”,主要基于墓前明代碑刻“有唐忠臣狄梁公墓”的記載,以及史料分析中的“主流觀點”。洛陽市文物局進一步表示,允許不同聲音存在,只要是合情合理的。
不過,這一結論的論證細節尚未公開。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指出,若僅憑明代碑刻斷代,缺乏唐代墓志銘或實物佐證,結論的科學性存疑。此外,狄仁杰家族墓群位于洛陽北邙山雙碑凹,其曾侄孫狄兼謨的墓志出土后,更強化了狄氏家族葬于邙山的傳統。有學者直言:“狄仁杰身為李唐忠臣,獨葬佛教圣地白馬寺,與其生平立場相悖”。
反對者提出,薛懷義作為武則天男寵,生前受封“梁國公”,且史料明確記載其死后“以輦車載尸送白馬寺”。而狄仁杰葬于白馬寺的記載,在唐代文獻中毫無蹤跡。更耐人尋味的是,薛懷義曾任白馬寺住持,監修寺院,其墓地位于自己掌管的寺廟內,似乎更合邏輯。
網友的質疑則更為尖銳:“若墓中無文字證據,僅憑后世碑文,如何排除薛懷義?” 有人調侃:“狄公一生斷案如神,如今自己的墓卻成了謎題,莫非是歷史開的玩笑?”還有觀點認為,文旅開發或是推動“定論”的隱形推手——狄仁杰的“神探”形象深入人心,其墓地的文化IP價值不言而喻。
這場爭議的本質,實為學術嚴謹性與文化遺產利用的博弈。官方掛牌為游客提供了明確的文化符號,卻未完全回應學術界的核心關切:為何不公開專家論證的詳細過程?是否存在考古發掘計劃?若僅以“主流觀點”為由,難免被質疑為“行政定論”。
對此,洛陽市文物局表態“允許合理論爭”,允許自由發表觀點。這種開放姿態雖顯包容,卻難消公眾對歷史真實性的追問。或許,在墓前增設“多元解讀”展板,既承認爭議,又保留探求空間,才是平衡之道。畢竟,歷史的魅力不僅在于答案,更在于層層剝開迷霧的過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