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人民網記者 齊浩男
在呼和浩特市一家盲人按摩店內,49歲的按摩師席志強一邊為顧客推拿,一邊聊起自己與書籍相伴的三十余載。作為一名先天性視障者,他的閱讀之路始于收音機,歷經刻錄光盤、掃描儀,最終在智能手機的無障礙功能中找到了更廣闊的世界。
席志強在聽讀書籍。人民網記者 齊浩男攝
“我們這代盲人的啟蒙工具,真的就是收音機。”席志強回憶,上世紀80年代,盲文書籍稀缺,經濟條件有限,收音機成了他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從評書、小說到新聞節目,電波中的聲音為他打開了認知世界的窗口。1996年,他赴青島學習針灸推拿,恰逢中國盲人出版社開始系統出版盲文書籍,“金庸小說最早一批被引進,我們終于能‘摸’到武俠世界了。”
中專畢業后,他邊工作邊自考大專、本科,專業始終是針灸推拿。“盲人讀書太難了,但國家經濟發展后,對殘疾人教育的關注讓我們有了更多機會。”
2000年前后,電腦的普及讓盲人閱讀迎來轉折。一張容量670兆的光盤能存儲海量TXT、Word文檔。“雖然有聲書少,但文字終于觸手可及。”席志強常年活躍在“榕樹下”“天涯”等早期文學論壇,如饑似渴地閱讀網友分享的文本。
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電子書和聽書軟件進一步降低了閱讀門檻。“微信讀書的無障礙適配做得很好,喜馬拉雅上有聲資源豐富,年輕人再也不用經歷我們當年的‘書荒’。”他感慨,“90后、00后的盲人比我們幸福得多,他們生在一個有書可讀的時代。其實盲人比明眼人更依賴文字。紙質書的墨香令人懷念,但電子書讓知識流動無礙。無論載體如何變,讀書都是開闊眼界、安頓心靈的鑰匙。”
席志強為客人按摩。人民網記者 齊浩男攝
對于席志強而言,讀書不僅是愛好,更是抵御孤獨、維系職業生命力的方式。每天從早10點到晚10點,他守在按摩店,客人少時便埋頭聽書。“盲人活動范圍有限,若不讀書,容易陷入自我懷疑——活著難道只是圍著‘四條長腿’(按摩床)轉?”
他坦言,書籍幫他找到了答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激勵我直面困難;《平凡的世界》年輕時聽廣播只覺得好,歷經生活后才讀懂其中的堅韌。”在他看來,讀書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每本書都是他人生活的映射,讀得多了,心胸自然開闊,也能理解世間百態的不易。”
作為科班出身的按摩師,席志強始終將閱讀與職業成長綁定。“中醫扎根于文化,不讀書難以精進。”2000年教材將“傷科”細分為“經傷”與“骨傷”,他通過自考更新知識體系,按摩技術隨之提升。“醫學在進步,患者信任你,你就得對得起這份責任。”
2008年,他考取醫師資格證,成為同行中少有的“持證者”。“當時覺得這是對自己的交代,沒想到后來開診所派上了大用場。”他常告誡后輩:“大夫可以說‘不知道’,但不能胡說——丟人事小,誤人性命事大。”
為與年輕顧客順暢交流,席志強主動接觸網絡文學,甚至研究“00后”的思維方式。“過去勸人‘讀書賺錢’是因為窮過,但新一代的年輕人沒挨過餓,你得站在他們的角度理解問題。”他認為,閱讀幫助自己打破代際隔閡,“溝通是醫術的一部分,跟不上時代,就連顧客的‘精神疲勞’都摸不準。”
如今,他依舊保持著“有活干活,沒活讀書”的樸素日常。陽光透過按摩店的玻璃,灑在正在聽手機電子書的席志強身上,仿佛印證著他的信念:“讀書的人,永遠不會被困在黑暗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