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特朗普的政治語言,早已成為美式民粹主義的活化石。這個曾在黃金大廈里品味香檳的地產商,以“隔壁老特”的姿態向美國底層大聲疾呼——而這正是他語言魅力的來源,也是他再次成為總統、掀起“第二次特朗普革命”的核心密碼。
根據法新社4月21日的統計數據,特朗普執政近百日已進行了433小時的公開演講。他平均每六分鐘說一次“特朗普”,每五分鐘一次“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每十九個形容詞就必然蹦出一個最高級。這種用詞方式不是浮夸的意外,而是精心構筑的策略。他不在乎復雜事實,只要響亮的標簽。他無需邏輯縝密的論證,只要制造情緒的震蕩。對他來說,世界只存在兩種人:贏家與失敗者,美國與“他們”。
特朗普將政治簡化為格斗,將外交簡化為交易,將一切公共議題簡化為“美國人是不是吃虧了”。他的語言是戰爭語言,是播種對立、制造敵人的語言。他把拜登叫“瞌睡喬”,稱哈里斯為“瘋狂的卡瑪拉”,不惜用“動物”或“污染物”來污名化對手。這不僅是一種語言暴力,更是對民主語境的系統性瓦解。
現在,這種語言模式正在國際范圍內擴散。從意大利極右翼梅洛尼的“民族重塑”演說,到阿根廷總統米萊使用經濟“屠龍”隱喻的施政聲明,甚至是德國AfD黨魁在移民議題上的“凈化”言辭,無不受到特朗普式修辭的影響。特朗普不是一個政治現象,他是一種全球語言病毒。
這套語言系統的實質,是情緒操控和身份政治的完美結合。他口口聲聲代表“被遺忘的美國人”,卻用億萬富翁的方式放大焦慮;他在演講中扮演“普通人”,但無一不是“史上最強”“絕無僅有”“別人做不到的我能做”的救世主姿態。他讓聽眾覺得“他和我一樣”,但也讓聽眾相信“只有他能救我們”。這正是其語言的吊詭之處——既貼地飛行,又自詡天降。
特朗普的語言不是為了溝通,而是為了劃線;不是為了說理,而是為了劃敵。他不斷用“我們”和“他們”來分裂社會,用勝者邏輯壓倒制度共識。他所使用的第三人稱“特朗普”頻率遠超常規,是將個人偶像化、品牌化的極致體現。他不是要讓人民信任制度,而是讓人民信仰他個人。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極端化修辭正在逆轉美國長久以來對“政治正確”的追求。從前總統奧巴馬強調“共識”“希望”“多元”,到如今特朗普將“DEI”(多元、公平、包容)政策斥為“逆向歧視”,美國正經歷一場文化寒潮的反撲。這不僅是對白宮語言風格的革命,更是對價值觀的清算。
這種語言風格,表面看是在“說人話”,實則是對事實與常識的系統破壞。在后真相時代,這種語言方式極其高效,因為它不靠事實說服,而靠感官壓制。它用重復代替推理,用夸張遮蔽復雜,用敵意代替分析。
當前國際格局的撕裂,很大程度上正是這類語言邏輯擴散的結果。美國將全球產業鏈重新定義為“戰略武器”,將多邊協定視為“美國吃虧”,將全球南方國家的自主發展解讀為“對美國的威脅”。這種語言所催化的認知框架,正推動著全球治理系統的碎片化、非理性化。
特朗普是最“偉大”的“普通人”,他的語言將自戀與民粹熔鑄一爐,是操控時代焦慮的精準武器。他的回歸,代表著一個信息戰驅動的政治時代加速來臨——在這個時代里,事實被排擠,情緒成了真理,而語言,不再是溝通的橋梁,而是建墻的磚石。對所有仍然相信理性與規則者而言,特朗普的語言,不是笑料,而是一場政治瘟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