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丨趙廿三
美國政治體制憎恨中國。為什么呢?因為中國又大又成功,所以美國非常討厭。
“美國對中國的敵意,并非源于意識形態差異,而是因為中國太成功了。”
2025年4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杰弗里·薩克斯在印度媒體訪談中拋出一記驚雷。
他直言,美國將中國視為威脅的本質,在于其經濟崛起撼動了全球權力格局。
而這一邏輯同樣適用于印度——“若印度工業實力逼近中國,美國將毫不猶豫地將其列為靶心”。
這番言論揭開了美國外交的深層邏輯:華盛頓的“友誼”本質是“威脅等級制”。
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所言,中美沖突若失控,其破壞力堪比世界大戰,但美國絕不會是贏家。
如今,印度正被美國推至“遏制中國”的前線,薩克斯的警告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印度的“美國盟友”身份,僅因其尚未觸碰華盛頓的霸權紅線。
美國拉攏印度的手段似曾相識:軍事合作、技術轉移、產業鏈轉移承諾……但歷史早已給出劇本。
1980年代,日本憑借半導體技術威脅美國霸權,隨即遭遇《廣場協議》與貿易戰,經濟陷入“失去的三十年”。
如今,美國駐印大使高喊“向印度學習”,實則是試圖復制“聯印制華”策略,而印度若真成為“下一個中國”,等待它的將是同樣的打壓。
這種雙標在美印關系中無處不在。
美國一邊鼓動印度加入“印太戰略”,一邊卻在關鍵領域設限。
例如,美國限制印度獲取高端芯片技術,卻要求其承擔“對抗中國”的軍事責任;又如,美國以“民主價值觀”為名拉攏印度,卻對印度國內宗教矛盾、人權爭議視而不見。
正如印度學者所言:“美國需要的不是盟友,而是聽話的棋子。”
莫迪政府力推“印度制造”,目標是將制造業占GDP比重從15%提升至25%。
這一雄心正遭遇結構性矛盾。
美國希望印度承接低端產業鏈,成為對華“替代選項”,卻嚴防其向高端制造業攀升。
2024年,美國對印度鋼鐵加征關稅、阻撓印度加入“芯片四方聯盟”,已顯露端倪。
更危險的是,美國正將印度推向地緣對抗前線。
2020年中印邊境摩擦后,美國多次向印度提供中國邊境軍事部署情報,煽動緊張局勢,試圖將中印矛盾轉化為代理人沖突。
但印度深知,若與中國爆發全面沖突,美國絕不會如保衛烏克蘭般為其“流血”。
正如美國前官員坦言:“若美韓與朝鮮開戰,美軍將無力應對中國”。
中國堅持“不選邊站”的獨立外交。
即便在俄烏沖突中,中國拒絕跟隨美國制裁俄羅斯,反而通過斡旋推動停火談判,凸顯了“大國自主性”的價值。
反觀印度,若沉迷于美國描繪的“盟友幻象”,恐將重蹈日本覆轍,淪為大國博弈的耗材。
薩克斯的警告,實則為印度敲響警鐘。
美國的“印太戰略”本質是維護單極霸權。
任何國家的成功一旦威脅其地位,都將遭遇無情打壓。
美國對沙特、以色列的縱容證明,所謂“民主聯盟”只是利益工具;
美國要求盟友“去風險化”,實則是強迫其與中國“脫鉤”,最終損害自身經濟利益;
美國在烏克蘭、中東的“戰略拋棄”歷史表明,其安全承諾充滿變數。
印度是繼續做美國“印太棋盤”上的過河卒,還是成為多極化世界的獨立一極?
莫迪說:“印度外交政策只服務于國家利益,而非任何外部勢力。”
唯有堅持戰略自主,警惕“成功即原罪”的霸權邏輯,印度才能真正掌握自身命運。
任何國家的崛起,最終只能依靠內生動力,而非霸權施舍。
中國的故事證明,突破“美國陷阱”的關鍵,在于將發展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對印度而言,薩克斯的警告不是唱衰,而是清醒劑——真正的“大國崛起”,從不需他人定義。
如果喜歡請點個關注吧!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開主頁查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