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 年(同治九年),左宗棠率軍西征,途經陜西省三原縣。應當地官員和富紳的邀請,他發起捐助活動,并為城隍廟大殿題寫了 “存上等心,結中等緣,享下等福;在高處立,著平處坐,向闊處行”。后經文人潤色,演變為如今流傳最廣的版本:“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這副名聯蘊含著左宗棠半生戎馬生涯的智慧。
上聯中,“發上等愿” 反映出左宗棠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的家國情懷。青年時期,他三次科舉都未中第,卻以 “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自我勉勵。在新疆危機之時,他力排眾議,抬棺西征,以七旬高齡收復 166 萬平方公里的疆土,踐行了 “立品當如山有岳” 的宏大志愿。而 “結中等緣” 暗含道家隨緣的道理,就像他與陶澍因對聯結緣的美談。剛進入仕途時,他憑借 “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 這一上聯,贏得了兩江總督陶澍的賞識,既沒有刻意攀附權貴,又成就了一段知遇之緣。至于 “享下等福”,則是他晚年 “自奉寧過于儉” 的真實寫照。戍邊時,他把俸祿都用于治軍,只留很少一部分作為家用。臨終前,還告誡子孫要秉持 “耕田讀書” 的樸素家風。
下聯中,“擇高處立” 體現出他的戰略眼光。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時,堅決反駁李鴻章 “棄疆保海” 的觀點,提出 “東則海防,西則塞防,兩者并重” 的全局觀念。他的籌謀就如同他筆下所寫的 “崆峒倚劍上重霄”,以超越時代的洞察力守護著國土。“就平處坐” 是一種謙遜的處世之道。在湘軍鼎盛時期,他寫下 “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既警示了鋒芒過露的弊端,又彰顯出 “大江流日夜” 般的從容氣度。而 “向寬處行” 的實踐,體現在他開辟潼關至嘉峪關長達 3700 里的 “左公柳” 通道。這一舉措既便利了交通,又惠及后世,將家國情懷融入到山河的改造之中。
這副對聯在現代依然充滿生命力,在于它構建了進取與守拙的辯證體系,與現代商業倫理中理想與務實的平衡相契合。李嘉誠將此聯懸掛在辦公室,把它視為平衡理想與現實的座右銘,強調 “志存高遠” 與 “腳踏實地” 的統一。無錫榮氏家族把它刻在無錫梅園,作為商業倫理的訓誡,體現出風險控制與資源匹配的智慧。此外,稻盛和夫將其翻譯成日文掛在京瓷總部;香港大學還以 “擇高處立” 為理念設計領導力課程。
左宗棠的這副名聯,不僅是他個人智慧的凝練,更成為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之間的橋梁。其影響跨越了政治、商業、教育、藝術等諸多領域,從士大夫階層的精神指引,演變為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符號,展現出中華文明的韌性與包容性。站在蘭州望河亭前,“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復見黃河清” 的楹聯與本文所分析的名聯遙相呼應。左宗棠以筆墨構筑的精神長城,比他收復的疆土更為遼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