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朝代表著中國古代物質條件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有了經濟上的飛躍,也有了文化上的巔峰。
中華傳統文化,在宋朝迎來長足發展。
傳統文化當中的諸多方面,包括文學藝術,傳統手工藝技巧,以及建筑,都在這一時期表現出鮮明的特征,宋朝建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宋朝著名的建筑學專家李誡,他這一生有著一本引以為傲的代表作,《營造法式》。
這本書集中描寫了宋朝時期中國建筑發展的特點,也把建筑和文化發展趨勢聯系在一起,生動全面地再現真實的建筑業基本情況。
書中的種種描述,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
宋朝時期的建筑,是否能夠代表中華傳統的建筑文化?在其中,人們又能否以小見大,窺探中華文化的奧秘?
宋朝建筑,成就斐然
談及宋朝,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樸素雅致的審美風格。
整個宋朝時期的服飾文化,詩詞歌賦,以及傳統的家居裝飾,都呈現出與審美風格相似的特征。
這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整個國家的文化氛圍極其濃郁。
精神世界越是富足,人們對于物質世界的需求越是相對較少,所以在現實的世界里,簡約的風格,往往更受民眾喜愛。
宋朝大范圍的建筑,也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呈現出別樣的面貌。
比如園林和寺廟,這兩者的建筑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把自然風物和人工景觀進行完美結合,并且著重強調自然意趣,注重以神傳意。
以宋朝時期的靈隱寺為例,我們能夠從中體會到著名的建筑學家李誡在他的《營造法式》當中傳遞的觀點。
整座寺廟當中的人工景觀相對較少,所有的寺院,所有的建筑,都體現出依山傍水的風格。
建筑呈現出來的整體格調,與當地自然環境的格調極為和諧。
遠遠看去,所有的建筑仿佛與山水融為一體,并不突兀,反而讓人倍感有趣。
在山水之間,在建筑之中,人們可以瀟灑自在地將情感表達出來。
所謂寄情于山水,正是這個道理。
在這一建筑風格的基礎上,文人墨客進行文學創作,也常常以此為藍本,表現出相同的審美和意趣。
他們描寫山水詩,畫出自然風光,在他們的筆下,人工建筑和自然山水有了高度完美融合,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由此也達到了圓滿的統一。
雖然是人工制造的景觀,但是放眼整體,這些園林和寺廟卻渾然天成,不得不說,這就是宋朝建筑行業的最高境界。
《營造法式》除了提到這些疏朗快意的山水園林建筑之外,還專程提到了城市當中的建筑。
宋朝時,由于經濟發展迅速,整個國家的人口數量有了顯著提升。
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自然會向城市靠攏。
因此在商品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宋朝也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著人口遷徙。
從西部到東部,從鄉村到城市,從分散到集中,這就是人口遷移的趨勢。
久而久之,宋朝城市當中的人口數量越來越多。尤其是北宋的京城,人口甚至達到了膨脹的地步。京城的土地資源也因此愈發珍貴,被人們稱為寸土寸金。
京中人口增長,除了經濟因素之外,政治政策也是一大影響因素。
國家雖然并不重視軍隊發展,但由于統治者身處京城,所以中央朝廷對于京城的軍事防御體系格外重視。
整編的軍隊會駐扎在京城以及周邊,軍隊人口也因此占據了城市人口的較大部分比例。
人越來越多,地越來越少,土地資源越來越珍貴,房屋也只能越蓋越密。
《營造法式》當中說,宋朝京城的房屋以土地資源最大化利用為原則。
房屋與房屋之間盡量縮小間距,每一座房屋的空間應當做到充分利用,有時候兩棟房屋中間的距離,僅僅能容許一人通過。
若是從遠處望去,整個京城的房屋布局如同星羅棋布,土地資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時,這樣的建筑格局,也給人帶來很大的壓迫感。
其實如今我們社會當中的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其建筑風格與宋朝京城也非常類似。
因為這些地區人多地少,所以他們只能盡可能利用每一寸土地。大城市的緊迫和壓力,大多來源于此。
宋朝時期部分描繪京城生活的繪畫作品,具有相當明顯的現實主義風格。
作品當中呈現的京城生活,作為背景板出現的房屋,其結構和布局,與《營造法式》的內容不謀而合。
以宏觀的視角來看待這些建筑,我們會發現,建筑的原材料大多以木料為主,如今在社會上廣為流行的日式建筑風格,其實早在宋朝就已經出現于我國。
房屋大多使用木料,而且是較為纖細和平整的木料。
房屋結構的線條極為流暢,而且在開關的設計上,也很有特色,一開一合之間,宋朝人的城市生活也得以完全彰顯。
不僅在建筑上極為精細,在家居裝飾上,宋朝人也不遑多讓。
宋朝人使用的家具,形狀也大多小巧。
不管是桌椅,還是收納的容器,又或者是一些常見的柜子,幾乎都為木質結構,榫卯也是當時非常流行的一種工藝。
在所有的家具當中,有一種腿型經常出現,那就是馬蹄腿。
所謂馬蹄腿,它的形狀與馬兒的四肢十分相似。
它本身的造型是馬蹄向內部翻卷,同時兩個外側面又會向固定的方向收攏,整個形狀十分規律,看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
馬蹄腿非常符合宋朝人的審美標準,它的表面幾乎能夠形成一層水平面非常整齊,更重要的是兼具簡潔的風格。
這種腿型以流暢和自然為原則,雖然造型上并不十分突出,但實用性很強。
簡約而不簡單,不管是宋朝的建筑還是建筑內部的家具,都有著這樣的特點。
建筑文化,體現內涵
宋朝的建筑文化,與體系更為龐大的中華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建筑文化本就是文化體系之中的一部分,兩者的和諧,也能讓我們看到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宋朝建筑追求渾然天成的美感,并不刻意強調人工的巧思,在修建園林和寺廟的一些郊區建筑之時,人們會更加重視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的融合。
山水之間總有著起伏,也有著固定的走勢,那么與之相對應,宋朝的建筑也有著起伏和走勢,并且其基本方向與山水保持一致。
從整體來看,建筑與山水渾然一體,兩者十分和諧,密不可分,也共同構成了一幅精美的畫卷。
正是有著這樣充滿自然意趣的建筑,宋朝的文人學者才能從中得到無限的靈感,那些園林和寺廟之中誕生的山水詩畫,便是宋朝建筑文化的集中體現。
相比于前朝時期的建筑來說,宋朝建筑更為重視采光條件。
天光大好,如何能充分運用自然光線,這也是建筑者們在修建房屋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門戶的設計,窗戶的設計,房屋結構和方向,都是建筑者個人風格和技術的體現。
宋朝時期的禪宗思想,也在建筑中有所體現。
清幽雅致的建筑之內,人們可以靜下心來,放空所有的思緒,面向墻壁或者面向一壺茶水,靜靜地坐著冥想。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除了在自然風光之中交談之外,也會在相對清幽的茶室當中彼此交談,閑聊人生,或是探討某些哲學問題。
這樣的主題,需要一定的環境和氛圍來烘托。
所以基于此類要求,宋朝的某些帶著濃濃禪宗思想和色彩的建筑風格,也深受民眾喜愛。
除此之外,還有不得不提及的一項建筑種類,那就是宗祠。
在祠堂當中,宋朝文化的倫理觀念完全展現出來。甚至擴大到整個中華文化,其倫理觀念也有所展現。
祠堂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專門為供奉生人而建造的,名曰生祠,還有一種祠堂則是相對傳統的宗祠,里面供奉著世世代代的祖先。
祠堂內部會設置專門的塑像,墻壁上會記錄下主人公的生平事跡,以及一些歷史功績。
記敘者還會專門使用第三人稱,為祠堂的主人公添加一些評價性和描述性的語句。
中國人一向尊重先賢之輩,也一向尊重自己的祖先,尊重家族的淵源文化。
所以修建祠堂這件事,是在倫理觀念的催生之下,中國人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古人所講究的三綱五常,以及傳統禮法制度所強調的某些道德觀念和標準,都會被運用到祠堂修建的過程當中。
總的來說,宋朝文化,乃至中華文化,都能和宋朝建筑的某些特征找到對應點。
以宋朝建筑來代表中華文化,雖然有些片面,但也不無道理。
詩詞記錄,流傳千古
在宋朝的眾多文字體系中,詩詞是相當重要的載體。
宋朝是一個文化氛圍濃郁的朝代,詩人和詞人不勝枚舉,他們創作的文學作品,完全能夠成為記錄宋朝建筑的史料。
蘇軾作為宋詞的代表人物,作為一個興趣愛好十分廣泛的生活大家,自然對建筑也抱有極大的探索欲。
宋朝時期的亭子,就曾成為過他文學作品當中的主角。
在蘇軾的筆下,宋朝的亭臺有著空泛和虛無的特征,亭臺四周有專門負責承重的柱子,在中間,設計者刻意營造出虛無一物的空間感,好似繪畫當中的留白藝術,給人無盡的想象。
其實這種風格,與中國傳統的道家文化有著很深的聯系。
道家文化一向講究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空與虛,并不是空白,也并不是虛擬,而是一種廣博的境界。
在此境界當中,每一個人都享有充分的自由。無拘無束,方能有所作為。
亭臺是宋朝建筑當中的一種門類,它體現了典型的傳統文化。
結語:
《營造法式》算是宋朝建筑行業的集大成書籍,其中描繪的種種技藝和工法,都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同時,這本書并不僅僅拘泥于現實世界,而是引申到了精神世界。
宋朝建筑當中的中華文化,同樣引人入勝,并且具有極高的探索價值和研究價值。
參考資料:
《營造法式》
《宋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