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文主義思想,是世界思想界的一股清流。
有人說,它好像是一束光,穿透了中世紀歐洲大地的黑暗,把更多的光明帶給了萬千群眾。
更關鍵的是,這份光明并不僅僅肉眼可見,還映照著內心。
每一個受到人文主義思想鼓舞的人,都能從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發展精神和動力,這難能可貴。
這一種思想,是誕生于黑暗和腐朽大地的花束。
它倡導整個社會關注人本身的成長,關注人性的復雜性,重視每一個成員的正常需求。
在真正的人文主義面前,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平等地受到尊重。
人文主義的誕生,給整個西方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西方人文主義思想到底從何處起源?它的發展,從長遠來看到底又是好是壞?
突破黑暗,創新觀念
中世紀的歐洲社會,被人們稱為“黑暗時代”,這一時期的黑暗,幾乎全因為宗教而起。
基督教是西方社會大力推崇的宗教,當時整個社會并不像如今的中國這樣信奉宗教自由,它沒有給予每一個社會成員信教和不信教的權利,也沒有給予大家自由選擇宗教的權利。
所有社會成員,從出生那一天開始,就必須成為基督教的信徒,不信奉基督教的人,一定會被上帝所拋棄。
更通俗一點來說,這個人會被整個國家所拋棄。
每一個國家的君主,都不是國家權力體系內部的至高無上的那個人。教皇的權力,完全凌駕于國王之上。
對于國王來說,能夠跪在地上親吻教皇的靴子,這就已經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了。
通過宗教,教皇幾乎實現了對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思想掌控,進而實現對大家行為的全面掌控。
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從社會規則,老老實實地遵守教義,尊敬教皇,尊敬所有能夠與上帝直接對話的宗教人物。
每一個星期,他們都需要來到教堂做禮拜。
他們認為,每一個人生來就帶著原罪,人在成長過程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洗清自己身上的罪孽,以求得到上帝的原諒,靈魂能夠進入天堂。
對于他們來說,進入天堂是這一生的終極目標。上帝的接納和認可,是他們不懈追求。
從每一位社會成員的潛意識中,我們能看到宗教精神對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在宗教的掌控之下,所有社會成員被區分為三六九等,嚴格的階層分化和社會地位分化,讓底層群眾完全喪失了尊嚴和人身自由。
他們就像附屬于貴族階級的奴隸,用一生的時間來贖罪。
當然贖罪只是美其名曰,實際上,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貴族階層而服務。
宗教對人的壓迫和束縛,在種種社會層面都可見一斑。
當時的社會,是最黑暗的狀態,而光明,往往脫胎于黑暗。在黑暗之中,一股代表著希望的力量,正在逐漸壯大。
這股力量,就是人文主義思想。
沒錯,被人們津津樂道的人文主義思想,它的誕生和發展,其實并不容易。
人文主義最重要的一點倡導,就是讓人們的關注點發生轉移。
從前,每一個人都在關注西方世界當中的神,關注“耶穌和他的十字架”,關注上帝,關注人間與天堂的連接。
為了這虛無縹緲的神靈,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做無謂的掙扎。
所有人在這世界上踽踽獨行,為的不是實現個人價值,而是洗清自己身上的原罪,這多么荒唐,又多么可笑。
現在,人文主義告訴大家,與其糾結于神靈和上蒼,不如把目光真正投注在自己的身上,關注人本身,關注人的發展和成長,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人人生而有罪,這一論斷本身就十分荒謬。
新生命的誕生,曾經給每一個家庭帶去過幸福和喜悅。如此重要的事情,怎么能和有罪扯上關系。
人文主義宣揚真相,告訴所有人,宗教體系所強調的原罪論,只是他們用來控制社會民眾的手段罷了。
每一個人都不應該為了上帝而活,不應該為了別人的評價而活。
大家應該為自己而活,應該重視自己與生俱來的權益,重視自我訴求,并不斷肯定訴求的合理性。
宗教猶如束縛于歐洲民眾思想和身體之上的枷鎖,而西方人文主義就像是一把鑰匙,它打開了這些枷鎖,徹底解放了人們。
另外人文主義還在強調一個重要觀點,那就是人人生而平等,每一個人都是應當受到保護的社會成員,生存權和發展權,也應當得到重視。
在過去的宗教思想體系之下,每一位社會成員之間有著嚴格的階級和地位劃分。
貴族似乎生來優越,他們的生命總是比窮人的生命來得更加重要。
可實際上,生命與生命之間,又何來貴重與輕賤之分呢?有幸誕生于這世間的每一條生命,都一樣貴重,一樣值得被珍視。
過去的奴隸,總是被視為貴族的附屬品。
他們喪失了完全的自由和尊嚴,他們就像是一件件待價而沽的商品,任由貴族階層挑來挑去。從出生那天起,他們的命運和結局就都是未知數。
人文主義思想卻說,人與人之間沒有貴族和奴隸之分,貴族是人,奴隸也是人,大家從本質上來說是完全相同的群體。
高高在上的官員,他們所享有的一切權利,都是社會關系賦予他們的優越感,他們沒有資格憑借著這層外在關系,對下層官員和平民百姓頤指氣使。
住在豪華宮殿里的王宮貴族,住在教堂當中的宗教人士,住在普通房屋當中的普通民眾,甚至是那些居無定所的流浪漢,大家都同等,受到國家的保護。
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隨意輕賤其他人的生命,這就是平等的真諦。
傳統且保守的社會等級觀念,因為人文主義思想而受到了劇烈地沖擊。
不少民眾的思想得到解放,他們逐漸意識到,原來我也可以成為自我人生的主宰者,甚至能夠成為在社會事務中發出聲音的人。
這是一次跨越性的進步,這份進步足以被載入史冊。
文藝復興,推動浪潮
在人文主義思想發展的過程中,文藝復興絕對算得上一座里程碑式的存在,它是人文主義的開端,也是其經典代表。
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各國社會中涌現了許多代表性人物。
比如彼特拉克、但丁和薄伽丘,他們三個人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三顆巨星。
他們在文化藝術領域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也推動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彼特拉克是意大利人,早年前曾經在教會工作過。
正是因為有著在教會工作的特殊經歷,他才真切認清了宗教丑陋的面目,也發自內心想要推動全社會思想的解放。
他創作的《歌集》,以諷刺性的筆調描寫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深刻揭露了黑暗面,讓人們看到了現實政治的種種腐朽之處。
在揭露黑暗的同時,他又不忘記呼喚光明。
人文主義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強調人人平等的原則,也是他一貫的追求。
但丁同樣是一位意大利文學家,他所創作的《神曲》,將他推上了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思想發展領域的巔峰。
他和每一位社會成員一樣,都是生長于正常環境之中的普通人。但是他筆下描繪的地獄,卻猶如他親見,那么可怕,那么令人毛骨悚然。
然而地獄當中的種種現實,又與人間的某些社會現象不謀而合,到底何處是地獄,何處又是人間?他發出了這樣振聾發聵的拷問。
聯系14世紀歐洲的社會背景,再去仔細思索《神曲》的精神內涵,我們會發現,但丁擁有一雙透徹明亮的雙眼。
種種黑暗的社會現象,在他的筆下無所遁形。
他同樣也在呼喚著人文主義思潮的發展,他想讓人們知道,只有關注自己,關注內在價值,這才是人生發展最重要的事情。
另一位文學家薄伽丘的《十日談》,更是辛辣而諷刺。
《十日談》由一個個宗教小故事組成,看起來有些幽默詼諧,但卻讓人細思極恐。
在教會當中,一切看似正常的事情,都會被扭曲成特殊的解釋。
人們在正常表達自身訴求時,會受到來自教會之人高高在上的規訓。
他們想要壓抑人類的一切正常欲望,想要整個正常的世界圍繞著宗教和神權運轉。
身在其中,許多人沒有意識到任何不對勁。但若是以旁觀者的眼光來閱讀文學作品,人們便會恍然大悟,原來我曾經受過如此之多的不合理的壓迫。
當人們意識到這一點時,文學家和思想家們的目的便達到了,這是思想解放的第一步,但絕不僅僅是唯一一步。
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除了以上三位巨星之外,還有許多,比如康德、莎士比亞和蒙田等人。他們共同推動著這一新思潮的發展,共同影響著歐洲乃至整個世界。
推動進步,促進改革
人文主義誕生于歐洲,它的發展,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到底是好是壞呢?
這個問題,有一個毋庸置疑的答案,人文主義作為時代發展的思想成果,極大地推動了社會進步。
在傳統的封建社會中,人文主義并沒有太大的生存空間。
當這一思想誕生之后,它便席卷社會,也引發了人們關于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思考。
既然社會現實與思想發展產生了矛盾,那么何不改變社會現實,使之與上層建筑相適應?
要知道,人文主義代表著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訴求,在他們的推動之下,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在歐洲紛紛拉開序幕。
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這是整個世界歷史上的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這之后,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相繼樹立了資產階級的大旗。
北美洲的美國,東歐的沙俄,亞洲的日本,紛紛受到影響,整個世界都在改變。
結語:
人文主義思想誕生之初,可謂是歷經了重重艱難險阻。
傳統勢力的圍堵,社會現實的壓力,都讓人文思想者們的行動舉步維艱。
但好在一切付出皆有回報,新興的思潮席卷了整個歐洲大地,并持續影響著世界。
參考資料:
《十日談》
《人文主義思想起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