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體有非常多的穴位,每個穴位都有著不同的作用,以下6個穴位,針對常見疼痛,效果顯著,快與芳華未來一起學習一下吧!
印堂穴——頭痛按
印堂穴屬于經外奇穴,其位于督脈循行路線上,可推動督脈氣血的運行,調和陰陽、暢達氣機,具有清頭明目、通鼻開竅、寧心安神等功效。
取穴 :印堂穴位于前額部,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操作:頭疼時可以用拇指和食指輕輕地揪揉這個部位2分鐘左右,動作宜慢不宜快,稍微用點力,以感覺微麻、發脹為宜,一般的頭痛立刻就能見效。
合谷穴——牙痛按
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是手陽明大腸經原穴,為八總穴之一,因擅治頭面疾患,故曰:“頭面合谷收”。尤善治療外感病、經絡病,是治療熱病發熱及頭面五官各種疾患之要穴。
取穴:在“虎口”附近,即拇指、食指合攏時肌肉的最高處。
操作:揉穴時用拇指指尖,按于對側合谷穴,其余四指置于掌心,適當用力由輕漸重掐壓0.5~1分鐘。治療牙痛一般采取交叉按揉的方法,就是左側的牙痛按揉右側的合谷穴,反之亦然。
注意:孕婦不要按摩該位置,以免耗損胎氣。
三陰交——痛經按
三陰交穴為足太陰脾腧穴,是足三陰經(肝、脾、腎)的交會穴,八總穴之一,調補肝、脾、腎三經氣血,擅治內分泌失調及小腹部婦科疾病,故曰“小腹三陰謀”。
取穴:位于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際。
操作:用按摩梳齒或拇指用力按壓3-5分鐘,力度以有疼痛酸脹的感覺為宜。
肩井穴——肩痛按
肩井穴在肩膀上,「井」字四通八達,是個通經活絡的要穴。清代推拿醫書《幼科鐵鏡》中云:「肩井穴是大關津,掐此開通血氣行,各處推完將此掐,不愁氣血不周身」。
取穴: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肩部最高處。
操作:雙手虎口張開,四指并攏,自然地搭在被按者肩部,五指用力拿捏,如果再用空心拳捶捶后背,效果會更好。
注意:按摩不要過久、用力不要過度,尤其是血壓高或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更不可久按、重按。
內關穴——心痛按
內關穴,手厥陰心包經腧穴,內,指胸膈之內,前臂內側;關,指聯絡、關要。本穴為心包經絡穴,通達心包、三焦表里二經;又為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擅治內臟疾患。
取穴:位于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操作:用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與內關相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
注意:此法僅作輔助治療以及急救使用,為了以防萬一,發病時務必及時就診。
足三里 ——胃痛按
足三里穴是人體上的“長壽”穴位,為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是胃經氣血流經此處形成的較大氣血場,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用。
取穴:位于小腿前側,犢鼻下 3 寸,犢鼻與解溪穴連線上。
操作:掐按時可用手指或用梳子背、筆尖等用力按壓,力度以有酸痛感為宜,維持3分鐘左右,可快速地緩解胃痛。
這些穴位按壓方法簡單易學,效果顯著,但要注意適度,切勿用力過猛。如果疼痛持續或加重,請及時就醫。御君方,守護您的身體健康!芳華未來,助您擁抱幸福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