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位62歲的退休教師因“咽部異物感”就診,醫生僅診斷為慢性咽炎,建議多喝水。然而,三個月后他因吞咽困難、體重驟降入院,胃鏡檢查發現食管中段已有5厘米的腫瘤,且已轉移至肝臟。這個案例并非個例——國家癌癥中心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食管癌32萬例,每2分鐘就有1人確診,而70%的患者確診時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什么是食管癌?
食管癌是食管黏膜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惡性腫瘤,分為鱗狀細胞癌(占90%)和腺癌(與胃食管反流相關)。
兩大病理類型:
1. 鱗狀細胞癌:占全球病例90%,好發于食管中段,與吸煙、飲酒密切相關
2. 腺癌:西方國家的"新流行病",多由胃食管反流病(GERD)演變而來
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 早期無癥狀:70%患者確診時已到中晚期。
· 治療難度大: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20%,而早期可高達90%。
有哪些高危因素:
1. 化學灼傷:長期飲用65℃以上熱飲,燙傷風險增加4倍
2. 煙酒組合:每日吸煙20支+飲酒3兩,患病風險飆升38倍
3. 亞硝胺陷阱:腌制食品中的致癌物可穿透食管黏膜
4. 肥胖悖論:BMI>30人群腺癌發病率提升50%
5. 遺傳密碼:攜帶PLCE1基因突變者風險增加3.6倍
身體警報:被忽視的進食異常
食管癌的狡猾之處在于,早期癥狀常被誤認為"上火"或咽炎。北京腫瘤醫院數據顯示,75%的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錯失內鏡微創根治機會。
五階段癥狀演變:
1. 偶然哽咽期:吃干硬食物時偶發卡頓,飲水后緩解
2. 異物感作祟:總感覺食物粘附在胸骨后,吞咽口水時明顯
3. 疼痛預警:吞咽時胸骨后燒灼樣疼痛,放射至肩背部
4. 通道狹窄:僅能進食半流質,體重月降>5%
揭開食管癌的“真面目”
診斷“四步法”
預警信號識別:持續吞咽困難或體重下降。
影像學檢查:
上消化道造影:初步篩查,顯示食管狹窄或充盈缺損。
CT/MRI:評估腫瘤浸潤深度及轉移情況。
內鏡檢查:
普通胃鏡:直接觀察病變,活檢確診金標準。
放大內鏡:發現早期黏膜病變。
病理分期:
TNM分期:T(腫瘤大小)、N(淋巴結轉移)、M(遠處轉移)。
早期篩查:救命的“關鍵一招”
高危人群必檢:
年齡>40歲,長期吸煙飲酒,或有家族史者,建議每年一次胃鏡。
新型技術:
窄帶成像(NBI):提升早期癌變檢出率。
食管膠囊內鏡:無創篩查,適合高危人群初篩。
從手術到靶向的“全鏈條對抗”
1. 早期治療:手術是“最佳選擇”
微創食管切除術:胸腔鏡或機器人輔助,創傷小、恢復快。
內鏡黏膜切除術(EMR):早期表淺病變可完整切除。
2. 中晚期治療:多學科協作
放化療聯合:術前同步放化療縮小腫瘤,提高手術切除率。
靶向治療:免疫治療(PD-1抑制劑)對晚期患者有效。
姑息治療:胃造瘺術維持營養,支架置入緩解梗阻。
3. 術后康復:重建“進食之路”
飲食管理:術后3個月內以流食為主,逐步過渡到軟食。
避免過冷或過熱食物,減少刺激。
心理支持:60%患者術后出現焦慮抑郁,需及時干預。
預防與篩查的雙保險
1. 飲食防御體系:
· 溫度控制:熱飲涼至50℃以下再飲用
· 色彩搭配:每天保證5種顏色的蔬果攝入
· 烹飪革命:采用蒸、煮、燉代替煎炸燒烤
· 營養強化:補充硒元素(巴西堅果)、維生素C(彩椒)
2. 生活方式改造:
· 戒煙限酒:戒煙10年風險降低30%,戒酒5年風險下降25%
· 體重管理:BMI控制在18.5-24之間,男性腰圍<90cm
· 睡眠調整:保證7小時優質睡眠,降低GERD風險
· 壓力疏解:練習正念冥想,皮質醇水平下降28%
3. 篩查策略:
· 高危人群:45歲以上+長期煙酒史+家族史,每2年胃鏡篩查
· Barrett食管:確診后每年復查,必要時射頻消融
· 無癥狀篩查:40歲以上出現吞咽困難即行胃鏡+活檢
在這個"趁熱吃"文化盛行的時代,食管黏膜每天都在經歷生死考驗。記住,每一口過燙的飲食,都是在按下細胞癌變的倒計時按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