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尹錫悅的政治鬧劇還未完全結束之時,韓國街頭卻出現了一個奇觀:接頭有不少抗議人群大喊“中國人滾出去”,甚至不少華人商鋪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尹錫悅的支持者把首爾變成了“仇恨主題公園”。
這里面的表面原因是當美國對華關稅重創韓國出口,政客們開始兜售“99名中國間諜被捕”的荒誕劇本,試圖轉移注意力,但這仍然讓人不得不問出一個問題:韓國人為什么如此仇恨中國?
韓國仇恨經濟學
尹錫悅支持者舉著的美國國旗,在首爾夜空下像燃燒的符咒。
2025年3月,韓國對華貿易逆差突破50億美元大關,相當于每天有1.3萬輛現代汽車白送給中國買家。
但政客們更熱衷表演“反華街頭劇”:國民力量黨議員在國會展示偽造的“中國干涉選舉證據”,視頻點擊量比韓國GDP增速還快三倍。
社交媒體上,“中國太陽能板破壞韓國森林”的謠言配上AI生成的枯樹照片,轉發量堪比頂流男團回歸。
這種“仇恨經濟學”正在反噬韓國命脈。
光州某泡菜工廠里,社長金女士盯著積壓的300噸白菜發愁——原本該運往青島的貨輪,因為中國取消訂單被迫停航。
她的困境不是孤例:韓國對華泡菜出口額從2024年的2.3億美元暴跌至2025年一季度的0.7億,首爾明洞化妝品店的漢語導購集體失業,樂天免稅店的中國顧客數量比2019年少了七成。
更荒誕的劇情在法庭上演。
尹錫悅律師團聲稱“中國間諜策劃戒嚴令”時,首爾大學經濟學教授在《朝鮮日報》算了一筆賬:
若中韓貿易完全中斷,韓國人均GDP將倒退至2008年水平。
這個數據被淹沒在“滾回中國”的聲浪里,就像泡菜缸里沉底的辣椒——無人問津卻灼燒著韓國經濟的腸胃。
而這些都是表象,矛盾轉移到中國這邊之所以成為很多時候的選擇,是因為有太多民眾買賬。
歷史DNA里的身份焦慮
在慶州某中學歷史課上,教師指著高句麗地圖強調“我們曾是遼東霸主”,卻故意略過地圖右下角的“漢四郡”標注。
這種選擇性記憶,正是韓國對華心結的基因密碼。
19世紀末朝鮮士大夫金平默的日記泄露了天機:“若北伐成功,當在沈陽立我朝宗廟”。
千年屬國史孕育的,是既想掙脫中華秩序又渴望入主中原的矛盾DNA。
這種歷史創傷在全球化時代變異為文化躁郁癥。
當中國的《原神》全球日活突破5000萬時,韓國網友涌入谷歌商店給中國APP刷一星差評。
北京冬奧會韓國選手犯規被判出局,韓媒標題卻是《中國裁判偷走金牌》。
最諷刺的是,韓國年輕人一邊在明洞奶茶店排隊買“中國臟臟包”,一邊在論壇大罵“中國人剽竊韓流”。
他們沒意識到,手里珍珠奶茶的祖先,正是朝鮮王朝進貢給乾隆的“御制奶茶”。
身份焦慮催生出魔幻現實。
2025年2月,首爾某畫廊展出“去漢字化”運動成果:把“漢江”改稱“首爾江”,“漢醫”變身“東方醫”。
策展人不知道的是,展廳空調上的“海爾”商標正在默默打臉。
韓國80%的白色家電零部件依賴中國進口。
這種精神分裂式的文化切割,就像給泡菜壇子貼英文標簽,內里發酵的仍是山東大白菜。
當尹錫悅支持者砸碎紫陽洞中餐館玻璃時,飛濺的不僅是玻璃碴,還有韓國理性治國的最后體面。
歷史反復證明,靠焚燒他國國旗取暖的國家,終將凍死在自筑的高墻內。
從新羅王朝派遣唐使學習律令,到樸正熙用日本賠款搞“漢江奇跡”,韓國的崛起密碼從來不是仇恨,而是開放包容。
眼下中韓自貿協定談判桌下的計時器正在滴答作響——是繼續在街頭焚燒中國商品模型?還是回到談判桌搶救真正的國家經濟命脈?
這道選擇題的答案,或許藏在全州拌飯店老板娘的話里:“罵中國能讓泡菜漲價嗎?我只想知道什么時候能恢復對華出口?!?/p>
當政治煙花散盡,照見未來的終將是民眾餐桌上的泡菜缸,而不是政客手中的點火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