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閱讀伴成長·作家談】
編者按: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青少年的閱讀資源更加豐富,閱讀方式更加多元,但閱讀的時間卻在減少。
“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我們特別邀請5位作家聚焦“讀書與成長”,一起聊聊他們的讀書故事和對新時代青少年如何讀書的思考,共同感受到文字和閱讀的力量。
著名作家陳源斌是一名“50后”,根據其小說改編的電影《秋菊打官司》和電視連續劇《幸福到萬家》可謂家喻戶曉。青春年少時,他從中國古典名著中汲取營養。步入工作后,他又閱讀了大量中外名著。他說,讀書改變了他的人生,感謝曾經讀過的書。
陳源斌:讀書改變人生 感謝讀過的書
陳源斌為一名攜帶其多本著作的大學生讀者簽名
童年時光:中國古典名著,一本不落全讀了
陳源斌小時候住在鎮郊農村。“隔壁鄰居在印刷廠上班,每年春節探親,總帶一摞書回家。鄰居孩子沒有上過學。這些書不是讓小孩讀的,而是當廁紙用的。”
于是,陳源斌跟鄰居小孩商量:“我教他釣老鱉,這是我的獨門絕技,他家里的書讓我先讀,再還回去當廁紙。”就這樣,陳源斌讀到了第一本古典名著《水滸傳》70回本。
“很順暢,很親切。”陳源斌解釋,《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家鄉在江蘇興化“里下河”。《水滸傳》的文字跟陳源斌家鄉安徽天長的生活用語相近。十歲左右,他就能從頭至尾復述《水滸傳》的情節,說出108將的姓名和綽號。
鄰居春節探親帶回來的書,多為中國古典名著,如《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西廂記》《牡丹亭》等,還有少量的外國文學名著。這些書,“我一本不落,全部讀了。”
從讀者到作者:大量讀書起了關鍵作用
上世紀80年代,陳源斌開始發表作品,并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在參加醉翁亭筆會時,他被《安徽文學》主編江流先生找來談話,問他讀過什么書。
“我說了四個層次:一是《紅樓夢》《水滸傳》等古典名著;二是《封神演義》《三言二拍》等通俗小說;三是《何典》《山海經》等一類雜書;四是《古文觀止》等經典文章。”因為筆會地點在醉翁亭旁邊,陳源斌當場背誦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幾年以后,中國作協文講所(魯迅文學院前身)首次采用正式考試的方式招生。安徽作協專門開會推薦重點作者,其間,江流先生建議把陳源斌加入推薦名單,并說:“這是最有把握考上的作者。”
陳源斌回憶,那次考試的文學卷題量特別大,內容涉獵廣泛。“我少年時期的大量讀書,起了關鍵作用。我得了高分,成了安徽唯一被錄取者。”
作品獲肯定:“感謝曾經讀過的書!”
“從文講所八期到魯院一期再到北大,五年北京全脫產學習,我全身心投入閱讀。除了讀中國經典名著,還讀了《百年孤獨》等外國名著。”從北大畢業以后,陳源斌很快寫出了一批比較滿意的作品,并相繼獲得《中國作家》《青年文學》《小說月報》《上海文學》等刊物獎以及安徽省政府文學獎和中國作協莊重文文學獎。
與此同時,他的部分作品陸續被改編為影視劇集。除了代表作《萬家訴訟》被改拍為電影《秋菊打官司》、長篇小說《秋菊傳奇》被改拍為40集電視連續劇《幸福到萬家》之外,他的中篇小說《殺人有罪》被改拍為電影《心靈,1949》。
“這一切,從某種角度看,我少年時期以及后來不間斷地讀書,起了決定性作用。”陳源斌介紹,他今年推出的長篇小說新作《世事家常》反響熱烈,超過預期。對于這些收獲,除了生活積累和寫作技巧,他也要感謝曾經讀過的書。
寄語青少年:多讀原著受益一生
“時光流逝,歲月永恒。有的東西在不斷變化,有些東西則亙古如新。”陳源斌表示,以他的個人經驗來看,少年時期的求知欲、閱讀沖動最為珍貴,這是“童子功”。
“少年時期讀的書,是揮之不去、斥之不走的靈魂,將伴隨你一生。”他建議廣大青少年多讀完整的原著,“原湯原汁的作品是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將讓你受益一生。”
(光明網記者邱曉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