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30日,北冰洋新地島上空,一架蘇聯圖-95轟炸機投下一枚代號“沙皇”的超級核彈。這是人類歷史上威力最大的核武器試驗——5000萬噸TNT當量的爆炸,相當于3333顆廣島原子彈同時引爆!沖擊波繞地球3圈,蘑菇云高達64公里,連芬蘭的玻璃窗都被震碎。
而更驚人的是,這枚“滅世武器”僅是原計劃的“削弱版”——真正的設計當量是1億噸,蘇聯人最后時刻砍掉一半威力,才避免了一場全球生態災難。
20世紀60年代,美蘇核競賽進入白熱化。蘇聯為震懾美國,決定研制一款“無法防御”的超級核彈。設計師薩哈羅夫團隊僅用16周便完成設計,但試爆前夜,蘇聯高層突然意識到。
若按原計劃引爆1億噸當量的“沙皇炸彈”,沖擊波將直接摧毀投彈的圖-95轟炸機,放射性塵埃更可能覆蓋整個北半球。最終,他們用鉛板替換了鈾-238外殼,將當量壓縮至5000萬噸。
即便如此,爆炸威力仍超乎想象:火球直徑達8公里,1000公里外可見閃光,爆炸引發的地震波相當于5級地震。
“沙皇炸彈”被稱核彈之王,重達27噸,長8米,直徑2米,體型堪比小型潛艇。其核心采用“三級式”熱核設計:初級裂變:鈾-235引發鏈式反應,產生高溫高壓;次級聚變:氘化鋰在高溫下生成氚,觸發氫核聚變;第三級鈾殼:未被啟用的第三級若參與反應,當量將飆升至1億噸。
為承載如此巨大的能量,蘇聯工程師甚至改造了圖-95轟炸機——拆掉油箱和武器艙,加裝反推降落傘,才勉強讓這頭“鋼鐵巨獸”完成任務。
試爆前,美國情報部門嘲諷蘇聯“只會造笨重的核彈”。然而當蘑菇云升起時,五角大樓陷入死寂。美國科學家計算發現:一枚1億噸當量的沙皇炸彈若在紐約上空引爆,足以瞬間蒸發曼哈頓,沖擊波將摧毀波士頓到華盛頓的所有城市,放射性塵埃甚至能飄到歐洲。
當時,蘇聯僅生產了兩枚沙皇炸彈:一枚用于試爆,另一枚作為“終極威懾”封存。盡管蘇聯此后轉向小型化核武器,但這次試驗徹底改寫了核威懾規則——它證明單一武器足以摧毀一個大陸,而美國沒有任何防御手段。
沙皇炸彈試爆后,美蘇罕見達成默契:不再研發百萬噸級以上核武器。1963年《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簽署,超級核競賽戛然而止。蘇聯借此確立“不對稱威懾”,迫使美國在古巴導彈危機中妥協;
而沙皇炸彈的聚變技術,為現代氫彈奠定基礎,但其“以量取勝”的邏輯也被摒棄——如今美俄核武庫更注重精準打擊與生存能力。
60年后的今天,“沙皇炸彈”仍是冷戰瘋狂的象征。它用最極端的方式證明:核戰爭沒有贏家。當美國近年重啟低當量核武器研發(如W76-2微型核彈),人類更需警惕:核威懾的平衡遠比我們想象的脆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