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生命如風中殘燭,一遇意外便瞬間熄滅。”4月21日17時30分,湖南平江昌江河都塘村水域,一艘塑料小船轟然翻覆。短短幾分鐘,6條鮮活生命沉入河底,只留下岸邊撕心裂肺的哭喊,將農村安全的隱痛徹底撕開。
這絕非偶然的厄運。出事的6位村民滿心期待著去對岸挖筍,卻不知他們乘坐的塑料船,在湍急的河水中不過是層薄殼。當船身被暗流卷動,船上竟無一人穿戴救生衣——這些被僥幸心理麻痹的“日常”,終將他們推向了死亡深淵。家庭的頂梁柱轟然倒塌,破碎的不僅是親人的世界,更是農村安全長期被漠視的殘酷現實。
如果說僥幸心理是自掘墳墓的鏟子,那么基礎設施的缺失,則是將村民推向深淵的推手。在平江縣,河流如鎖鏈般分割著村莊。村民們要么繞行十幾里崎嶇山路,要么冒險渡河。一座造價不及城市立交橋一個橋墩的便民橋,卻因資金短缺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望。正如一位村干部痛心疾首:“明知塑料船是‘死亡陷阱’,難道要讓六七十歲的老人每天拖著佝僂的身軀,在山路上蹣跚兩小時?資源分配的天平,早已傾斜到令人心驚的地步。
監管的缺位更讓危險肆意瘋長。城市里,共享單車能精確追蹤每輛車的軌跡,掃碼、定位、違規提醒一應俱全;而農村承載著人命的船只,卻連最基本的登記備案都成了天方夜譚。浙江一位老漁民的自制漁船,二十余年從未接受過任何檢查,直到擺渡時轟然解體,才驚起一片漣漪。“不出事不管”的懶政思維,本質上就是給死神遞上了鐮刀。
安全意識的“荒漠化”同樣觸目驚心。在云南某少數民族村落,即便政府免費發放救生衣,村民們仍固執地認為“穿救生衣是對水神的褻瀆”。“爺爺就這么劃船”“祖祖輩輩都沒事”,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借口,實則是將生命置于兒戲。這種深植文化肌理的認知偏差,比河底的暗流更難察覺,更難改變。
悲劇的教訓已足夠沉重。四川推行“一村一橋”計劃,水域事故下降60%;貴州實施“船主責任制”,將自用船納入網格化管理——這些低成本卻高效的方案,早已證明農村安全絕非無解之題。別再讓“下次注意”成為空頭承諾,別再讓“等資金到位”成為拖延借口。當務之急,是用實際行動為農村安全織就防護網,讓每一個生命都不必用死亡換取關注。
平江的6條生命,本不該消逝于這場本可避免的悲劇。在這個連共享單車都能實時監控的時代,農村安全不該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唯有以鐵腕補齊安全短板,以真心筑牢生命防線,才能讓農村的每一條河流,不再流淌血淚;讓每一個家庭,不再承受失去的劇痛。
☆作者簡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隊政治委員,海軍上校軍銜。現任大連市旅順口區委辦公室二級調研員。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