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23日報道 今日歐洲新聞網站4月19日刊發“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倡議組織主席凱瑟·納瓦卜撰寫的文章,題為《2025年世界遺產日——弘揚中國和平、保護和共享未來的愿景》,內容編譯如下:
每年的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日(也被稱為世界遺產日)——都會為人類提供一個神圣的時刻,來反思我們共同歷史中的寶貴財富。
從氣候變化的毀滅性影響到戰爭和沖突帶來的傷痛,全球歷史記憶的守護者正遭受威脅。在這個全球反思的時刻,有一個國家以遠見卓識、堅韌不拔和責任擔當成為耀眼的典范——中國。
最近,作為“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倡議組織(BRISD)的主席,我有幸訪問了歷史悠久的中國甘肅省——這片土地蘊藏著絲綢之路的靈魂。這是一段深深烙印在我靈魂中的旅程,它不僅是一次旅行,更是對文明根源的探尋。甘肅對遺產的保護令人嘆為觀止,從雄偉的莫高窟到古老的商貿之城敦煌,這里不僅是一座歷史博物館,更是關于團結、堅韌與和平承諾的生動課堂。
中國保護文化和歷史遺產的方式不僅全面,而且具有深刻的道德內涵。它不僅僅是對磚瓦和壁畫的保護,而是守護一個民族的靈魂,傳承千年文明的故事,并確保這些歷史經驗能夠代代相傳。
中國以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卓越努力提醒世界:遺產不是靜態的存在,而是擁有生命力、能夠訴說歷史的鮮活載體。當我們以審慎的態度和明確的目標保護遺產時,它就擁有了引領全球發展走向尊重、合作與和平未來的力量。
中國修復數千處歷史遺跡并非懷舊之舉,而是展現全球領導力的戰略姿態。中國將文化與遺產置于外交的重要位置。其背后的邏輯簡潔而深刻:當我們欣賞彼此的歷史時,就不易重蹈過去沖突的覆轍;當我們學習彼此的韌性時,就能搭建比鋼鐵更堅固的溝通橋梁。
在這一愿景中,“一帶一路”倡議意義非凡。它不僅是一條經濟走廊,更是一條文化長廊,與古老的絲綢之路精神遙相呼應。它承載的不僅是商品,還有智慧、藝術、音樂、語言以及相互尊重。它生動詮釋了一個理念:當不同文明相遇時,如果不是懷著敵意,而是以友好和借鑒的開放心態相待,世界將呈現怎樣的美好圖景。
本月初,我最近一次訪問甘肅,感覺就像前往絲綢之路“跳動的心臟”朝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莫高窟,是人類的偉大成就。那些洞窟墻壁上的每一個筆觸,都在輕聲訴說著佛教僧侶、波斯商人、中國哲學家和中亞詩人的故事。這些洞窟不僅得到了妥善保護,更受到人們的尊崇。
最讓我感動的不僅是這些藝術品,更是保護它們的初衷。中國傾注心血,遵照國際標準保護這些瑰寶,確保全球學者、游客和當地社區都能接觸到它們。這證明了遺產保護不僅僅關乎磚瓦建筑,更關乎價值觀。在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中國向世界展示了該如何做好保護工作。
在世界遺產日,讓甘肅和絲綢之路不僅作為歷史概念存在,更成為我們這個分裂世界的道德指引。在這個高墻聳立、不信任日益加深的時代,中國模式提供了一份藍圖:共享繁榮,而非孤立自傲。中國不僅教導青年了解自身歷史,更邀請世界一同學習。在中國保存的每一處遺產中,都有堅韌的見證;在修復古老寺廟或洞窟的每一份努力中,都有勇氣的印證;而在向世界開放遺產的每一個舉動中,中國都傳遞著和平的訊息。
讓我們銘記,絲綢之路不僅是貿易之路,更是寬容、合作與啟迪之路。它連接了佛教朝圣者、穆斯林學者、基督教商人,以及不同種族和信仰的思想家。它是跨越多樣性的橋梁——象征著當人類文明選擇對話而非毀滅時所能取得的成就。
中國對和平、文化保護和世界遺產的貢獻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中國投身文化外交,推動南南合作,堅守共贏發展原則。無論是通過全球文明倡議,還是“一帶一路”倡議,中國都在向世界宣告:我們共同的過去必須指引共同的未來。
今天,當世界致敬遺產時,讓我們也向守護遺產的人們致敬。讓我們為中國喝彩——它不僅為自己的人民,更為全人類點燃了火炬。讓我們從中國經久不衰的經驗中獲得啟示:團結蘊含力量,遺產蘊藏智慧,和平孕育共同繁榮。(編譯/劉白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