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水稻育秧的黃金時節,貴州省銅仁市印江自治縣水稻育秧正大面積展開,該縣今年首次全域推廣機械化缽盤育秧技術,將傳統水稻育秧時間縮短兩周以上,進一步降低農民的育苗成本的同時,還為當地稻耳輪作中木耳生長贏得時間。
在合水鎮興旺壩區的稻耳輪作基地,當地村民正抓緊采收,完成最后一輪木耳采收后將開始整田插秧。在稻耳田旁的一排排現代化恒溫大棚和機械化育苗廠內,全新的機械化缽盤育秧機正高效運轉。
圖為印江合水鎮水稻育苗基地。
缽盤鋪底土基質,澆透底水播種、蓋土,自動化育秧機每一個步驟精準而迅速,在缽盤育秧機兩側,8名工人相互協作,一盤機插秧缽盤只需十五秒左右就可以育好,相較于傳統育秧,效率同比提升五倍以上。
“傳統育秧,6個人分箱、播種、蓋膜,一天大概能育五六畝秧苗。”興旺村稻耳輪作基地負責人盧華洋感慨地說:“現在用機械化育秧,八個人一天可以育4800盤、機插秧200畝。這種效率的提升,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良機還得有良種,良種還得種良田。為進一步推動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為良田選出良種,當地農業部門在良機推廣中,結合各水稻種植區的氣候、地形、土壤、產業分布等特點,向廣大農戶推廣泰優390,中浙優8號、泰優808等一系列優良品種,不斷滿足農戶多元化的種植需求。
圖為秧苗。
“板溪、合水等地的稻耳輪作基地,今年選用的是偏早一點的品種泰優390,這是為了和木耳接茬,能夠早收水稻早擺菌棒。”印江自治縣農業農村局農推站站長秦海英介紹道,“在沙子坡、木黃等地,則選用了主推品種中浙優8號、泰優808等優良品種。這些品種的選擇,都是基于對當地氣候、土壤等條件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隨著機械化缽盤育秧機的大面積運用,農民們也從傳統的育苗方式中解放出了雙手。不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育苗上,而是可以用過去傳統育秧同等的錢購買秧苗直接進行大田移栽。這種變化,不僅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還提高了種稻的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秧苗在相對恒溫的生長環境中統一進行苗期管理,也使得出芽率更高、秧苗生長周期更短。傳統的秧苗生長周期需要45天左右,而現在通過機械化育秧,生長周期縮短到了30天左右。這種時間的節約,為春耳多采一茬提供了可能。
圖為農戶們正在育秧苗。
“你看我手中的這批苗,是四月十一號通過機械化缽盤育的苗。”秦海英指著手中的秧苗說道,“現在看起來整齊度非常高。相對于傳統的育苗方式,秧苗的素質更好、抗病能力更強。”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通過“四良”結合來推動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印江在積極響應這一政策中,全力推進水稻全程機械化種植,當地農機部門除了不斷引進新農機外,還為全縣20余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聯合收割機等農機具加裝上北斗監測終端,通過良機加持,全力提升水稻單產。
“‘四良’有機結合,進一步提升全縣的水稻機械化率,今年印江將在五個壩區開展集中機械化育秧1.5萬畝。”印江自治縣農機中心主任任彬表示,為實現全縣水稻大面積單產提升,印江將進一步提升全縣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推動印江農業機械化水平再上新臺階。
在印江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通過“四良”結合下廣大農民正以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心,書寫著農業現代化的新篇章。(圖/文 王東、田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