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闖王李自成在西安登基稱帝。二月就率軍從陜西出兵東征,一路攻城拔寨,僅僅42天就進入了北京,崇禎帝自殺,明朝滅亡。但是如此摧枯拉朽的勝利,其實李自成一開始的目標并不是攻下北京。
圖1:明末農民起義領袖闖王李自成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闖王李自成在西安登基稱帝。二月就率軍從陜西出兵東征,一路攻城拔寨,僅僅42天就進入了北京,崇禎帝自殺,明朝滅亡。但是如此摧枯拉朽的勝利,其實李自成一開始的目標并不是攻下北京。
李自成,原名李鴻基,出生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陜西延安府米脂縣李繼遷寨(今陜西米脂殿市鎮李繼遷村)。
早年曾充任銀川驛卒。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于米脂縣號召饑民起義,率眾投靠農民軍首領不沾泥,后來投靠闖王高迎祥,號闖將。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高迎祥死后,李自成被推舉為闖王,繼續領導高迎祥的部眾。
李自成繼任闖王之后,處境一直很困難,尤其是在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明軍洪承疇、孫傳庭的伏擊,全軍覆滅,僅率劉宗敏等17人逃入陜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率數千人從商洛山進入河南,當時河南遭遇大災荒,饑民遍地,李自成攻破山寨城鎮,開倉賑濟饑民,饑民群起響應,短短數月之間就發展到數十萬之眾。隨后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各地百姓“迎闖王,不納糧”,一時聲勢浩大。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攻破洛陽,殺死萬歷皇帝的兒子,也是崇禎的叔叔福王朱常洵。
此后雖然三次圍攻開封不克,但在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在朱仙鎮擊潰由左良玉率領的中原地區的明軍主力。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被舉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三月,李自成攻占襄陽,稱“新順王”。九月,大敗孫傳庭率領的明軍,隨后乘勝揮師西進。十月,攻破潼關,殺死孫傳庭,隨即占領陜西全省。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國稱帝(但沒有舉行登基儀式),國號大順,改元永昌,以西安為西京,并設置百官,大順政權就此建立。
圖2:李自成在崇禎十七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
二月初七,李自成以田見秀留守西安;以袁宗第、劉體純鎮守湖廣、河南;以白旺、任光榮、藺養成分別駐守襄陽、荊州、夷陵,監視明軍左良玉部;以馬世耀鎮守潼關,確保溝通陜西、河南之間的聯系;以高一功鎮守陜北,監視王良智、王永強、高友才等明軍降將。李自成親自率主力從陜西出發東征。
東征兵分兩路,北路由李自成率領,在攻取平陽后進軍太原、寧武、大同、陽和、宣化、居庸關,最后直趨北京。
南路由劉芳亮、劉希堯、劉汝魁率領,渡過黃河進入山西,沿黃河北岸經河南懷慶和山西潞安、衛輝、彰德、北直隸大名府、邯鄲、邢臺、河間、保定,最后與李自成會師北京。
李自成統率大軍渡過黃河,抵達平陽,知府張璘然投降。很快大順軍就兵臨太原城下,二月十二日明朝守軍開門投降。大順軍休整數日后,于二月十六日進攻寧武關,同時派任繼榮、馬重禧東出固關,經真定、保定從側翼包圍北京。
駐守寧武關的山西總兵周遇吉拒絕招降,率部進行了頑強抵抗,但因兵力單薄,在兩天后被攻破,周遇吉力戰而亡。這也是大順軍在山西遇到的唯一像樣的抵抗。
三月初一,大順軍抵達大同城下,大同總兵姜鑲獻城投降。
三月十五日,大順軍抵達居庸關下,居庸關號稱“北門鎖鑰”,但總兵唐通和監軍杜之秩不發一矢,向大順軍投降。
這樣,大順軍兵進北京已經再無任何阻礙了。
三月十七日,大順軍前鋒大約五十名騎兵就出現在西直門外。
隨后,大順軍主力便陸續抵達北京城下。盡管明朝在北京還有數萬軍隊,有巍峨的城墻,和先進的紅衣大炮。如果堅守也是可以進行有效抵抗的。但北京城里的官紳軍民,早就沒有抵抗的勇氣。兩天后各城守軍紛紛打開城門,迎接大順軍進城。
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身亡,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就此覆滅。
圖3:李自成進軍北京路線圖
李自成從陜西出兵,在短短四十二天時間里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三晉大地,一舉攻入北京。很多人都認為明朝氣數已盡,各地的官員和將領都不愿為明朝陪葬,對李自成的農民軍望風而降。所以讓李自成如此順利進入北京推翻了明朝統治。
但是很少有人會想到,這次東征,李自成一開始根本就沒有攻占北京徹底推翻明朝的打算。
首先,從李自成東征的兵力來看。雖然當時李自成已經號稱擁兵百萬,但實際上很多都是隨軍家屬以及裹挾來的農民,真正有戰斗力的部隊不超過20萬。而且這20萬部隊還分散在陜西、河南、湖廣等地,能夠投入東征的兵力最多15萬。
有些史料上說李自成率領50萬大軍東征,顯然是錯誤的。農民軍歷來是有擴大兵力的習慣,如果真的有50萬大軍,在打下北京后進軍山海關,進攻吳三桂這樣生死攸關的決戰,竟然只出動了8萬人。
當然,也有史料說李自成進攻吳三桂是有18萬人的部隊,但現在主流觀點都認為李自成東征山海關的總兵力就是在6萬至8萬之間。
8萬人進攻山海關,在北京留守的部隊不會超過1萬,再算上留守山西各地的部隊。就是加上南路劉芳亮的部隊,整個東征南北兩路人馬總兵力也就十三四萬。
就憑這十多萬人馬就想著能夠一路進軍,攻入北京城。簡直就是兒戲了。李自成從崇禎四年起義,已經征戰十三年,可謂身經百戰,他自然非常清楚這點兵力要打下北京,是非常冒險的舉動。盡管當時明朝已經搖搖欲墜,民心士氣低落,但如果有幾處地方像寧武關周遇吉這樣堅決抵抗,情況就很被動了。
兵法上歷來強調“料敵從寬”,尤其是對于進攻對方首都這樣的重大軍事行動,必然是要進行充分的準備,肯定不會貿然行事。
其次,從進軍路線上來看,李自成的主力是從陜西經山西,由太原、大同、居庸關到北京。這是一條繞圈子的遠路,而且沿途河流、山川、關隘,地形復雜。并不是理想的進軍路線。從軍事地理角度說,從陜西向北京進軍,最理想的路線是經河南,再一路北上,從河北攻入北京。這條路線除了一開始要北渡黃河,之后就沒有什么大河大山阻隔,一馬平川的坦途。這也是這次大順軍東征南路劉芳亮的路線。但很可惜,南路只是一支偏師,劉芳亮的部隊只有3萬人,僅僅是策應北路主力,以及阻截可能從南路救援北京的明軍。
圖4:李自成兵分兩路東征
再有,李自成三月十七日到達北京城外,并沒有急于攻城,而是派人進城和崇禎談判。李自成提出了三個條件:
第一,割據西北,分封他為國王,如秦王、晉王之類的封爵。
第二,犒賞軍費百萬兩白銀。說白了就是要錢。
第三,不奉詔與覲。也就是即便冊封李自成為國王,也只是名義上臣服于大明朝廷,明朝皇帝的詔書他不會遵命,也不會像其他大臣一樣覲見明朝皇帝。在政治上具有獨立性。
史料上的記載是“勛言李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并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受封后,愿為朝廷內遏群賊,外制遼沈,但不奉召入覲?!?br/>應該說,在當時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的情況下,這樣的城下之盟條件并不算苛刻,但是崇禎還是斷然拒絕了。
從這個談判的條件來看,李自成也并不是鐵了心要攻下北京城,推翻明朝統治。進軍北京不過是他逼迫崇禎的籌碼。也就是說,甚至已經到了北京城下,李自成都還沒有堅決攻占北京奪取明朝江山的決心。
由此可見,李自成這次東征,一開始的意圖就不是打到北京推翻明朝,而只是奪取山西,為自己剛剛取得陜西根據地提供戰略屏障。沒想到竟然極其順利,各地明軍望風而降,等到占領大同,眼看前景一片光明,那就干脆進軍北京,能夠逼迫崇禎承認自己的割據地位,冊封國王犒賞百萬白銀,也就心滿意足了。
沒想到,崇禎拒絕了談判條件,接下來北京城竟然唾手而得。
圖5:明朝崇禎帝朱由檢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進入北京。
但是,就在這天大的餡餅砸到頭上的同時,也蘊含了巨大的危機。
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拒絕了李自成的招降,并公然打出了對抗大順政權的旗幟。加上大順軍進入北京后,軍紀迅速瓦解,擄掠成風,幾乎在瞬間就喪失了民心。所以京畿等地紛紛響應吳三桂。在這樣的情況下,李自成不得不出兵討伐吳三桂。
這樣一來,李自成沒有做好進軍北京充分準備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他的兵力太少了,如果僅僅是面對大明朝廷,那情況還簡單。此時,要同時應對新占領區包括山西、北京、河北一帶,蠢蠢欲動的民心;要面對山海關吳三桂的3萬人馬,還有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清八旗。僅僅十來萬人馬就捉襟見肘了。
如果李自成是做好了充足的萬全準備,打到北京手上還有至少20萬人馬,那么就不會如此被動了??梢粤?萬人守北京,18萬人東征山海關。那樣面對3萬吳三桂部隊和10萬左右的滿清八旗,還有一戰之力。就算敗了,也不至于一敗涂地,完全沒有任何補救的辦法。
如果僅僅只有吳三桂,問題還不太嚴重。最大的變數是關外的滿清。滿清一直在密切關注關內的局勢發展,在松錦戰役中被俘后來投降滿清的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就根據李自成進軍路線,非常準確地判斷出李自成的兵力最多也就十萬,所以建議多爾袞抓住這個機會,迅速出兵,在明朝江山風雨飄搖之時也來分一杯羹。
四月初九,多爾袞率領八旗王公、“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傾全國之兵,包括滿清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總兵力約10萬人,大舉南下。清軍原來計劃是繞過山海關,從長城一線尋找薄弱點突破,進入關內。
四月十五日,清軍到達遼河,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信,多爾袞立即下令改道直接向山海關進軍。
必須要說,正是多爾袞審時度勢,四月初九就果斷出兵,搶得了至關重要的先機。如果清軍四月初九沒有出兵,在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之后再出兵,那就趕不上了。
圖6:由于多爾袞果斷決策,清軍及時趕到了山海關
而李自成是在四月十三日才率軍離京東征,而且一路上行動遲緩,還在不斷派人對吳三桂進行勸降。直到四月二十日,大順軍主力才到達山海關。但就在同一天,清軍也趕到了距離山海關只有5公里的地方,安營扎寨。
試想一下,如果多爾袞的動作稍慢一點,晚一兩天趕到山海關,這個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吳三桂的3萬部隊,顯然是無法抵御李自成的8萬大順軍。但現在10萬清軍到了,勝負的天平就倒向了吳三桂和清軍。
有些文章認為李自成是完全不知道清軍已經到達山海關,這應該不符合事實。李自成也是有自己的情報和偵察系統,由劉體純統領的“小劉營”就是大順軍的情報和偵察機構。李自成在到達山海關后應該就知道清軍也到了,但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選擇了,如果不戰而退,必然會遭到吳三桂和清軍的追擊,同樣會敗得很慘。所以只能全力以赴,挫敗一下對方的銳氣,再組織撤退。
四月二十一日,山海關大戰正式打響。經過兩天的激戰,大順軍在吳三桂和清軍的夾擊下慘敗。
四月二十三日,李自成率領7000騎兵向北京敗退。這個時候大順軍雖然已經戰敗,但還沒有被完全消滅,有些部隊開始且戰且退,還有不少部隊沒有接到撤退命令,仍然在苦戰中。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回到北京。這個撤退的速度可比之前從北京進軍的速度快多了,如果當時進軍同樣如此迅速,那么就可以搶在清軍到達之前擊敗吳三桂。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舉行登基大典,正式稱帝。
四月三十日,李自成率軍退出北京。從三月十九日進入北京,到四月三十日退出北京,恰好也是42天。和從陜西出征進入北京的時間一樣。兩個42天,前42天是登上了成功的巔峰,后42天則是跌落谷底。正所謂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圖7:李自成進入北京完全是意外驚喜
在李自成撤出北京的兩天后,五月初二,清軍進入北京。
此后李自成在清軍和吳三桂的追擊下,就一路敗退,再也沒有機會翻盤,直到第二年的五月,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被地方鄉勇所殺。
李自成崇禎十七年二月從陜西東征,一路摧枯拉朽風卷殘云,短短42天就進入北京,看似烈火烹油,氣勢如虹,但由于沒有做好進軍北京的充分準備,其實已經埋下了后來失敗的種子。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