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硯臺是“養”出來的,只有保養得當,其鋒芒才銳利,發墨性才良好。硯使用后不可放置不管,再好的名硯,久置不用,硯石干燥,再用時不易發墨。對于硯臺的保養與收藏,大致可以分為養硯、用硯、洗硯、藏硯四種情形。
養硯:古人對硯的保養,講究“以清水養石”,即在硯池中經常放入清水,使水由石中的毛細孔慢慢滲至全硯,硯堂受墨處也因而不會干燥,保持濕潤,用時才容易上墨與發墨,這叫“養硯”。歙硯譜說:“硯成涂臘,與石相益,便于洗濯,不惹墨漬,初使涂以姜汁,硯即著。”新購硯臺,先涂刷姜汁,去除硯堂上的臘,這樣磨墨時才容易著墨。
洗硯:硯有兩用,一為實用、二為觀賞。對于藏硯者,其目的自然在于鑒賞,這樣就可以無需“洗硯”,如澄泥硯、古硯、銘硯、瓦硯之類。但是,對于很多有花紋或色澤的石硯,就不能不洗了。據《古硯考》記載:“昔日云:寧可三日不沐面,不可一日不洗硯。硯之必當勤洗也,多洗則不竭燥,多洗且得神氣,三日不滌,宿墨膠凝,書寫滯筆,墨色塵灰,不能清鮮矣……”意思是說,硯臺要注意及時清洗,洗硯最好用清水配以絲瓜瓤慢慢洗滌,不可用熱水、茶葉水等。另外,洗硯時一定要小心謹慎,盛水的器具最好用木盆,如果在水泥盆或者瓷盆中清洗,很容易將硯臺碰傷。
用硯:墨在硯上研磨時,可打圈回轉,亦可前后研磨。不過,要注意的是,墨要筆直立壓在硯上,手要重按輕轉、緩慢移動。古人認為十二、三歲的女孩磨硯最佳,柔而不疾,發墨生光。不過自行磨墨更好,因為磨墨時,手會保持一定的速度和頻率,則在緩緩磨墨時可養氣、養情,亦可活動手臂的筋骨血液,寫字或作畫自然順暢。
藏硯:文人墨客對硯臺,尤其是對好硯,一般都會細心呵護,用心收藏,希冀其用之百年、傳之后代,仍完好如初。后人每每觀賞該老硯時,感念時光荏苒,思念前人心血,亦感當年制硯之精湛、文化氣息之濃烈,甚不可言。對于硯臺的收藏,切不可隨便用報紙包裹,而要用褪光漆木甲貯藏,木材宜用紫檀或花梨。因為紙張干燥,慢慢地會吸走硯石里面的汁水,不能保持石硯的滋潤,漆匣加蓋,護硯防塵,能使硯石一直保持較好的情貌。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