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午,2025年第十五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啟動儀式舉辦,由張莉老師主編的《小說中的北京》(全三冊)入選“京華好書”2024年度好書。
《小說中的北京》是一部聚焦北京城市生活經驗的、橫跨百年的小說選集,分別以“京城風景”“北京故事”“新北京人”為副標題分為三冊,收錄了四十七位作者關于北京這座城市的日常風景、人情事理、文化經驗的小說作品。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向讀者朋友們推送張莉老師關于《小說中的北京》的序言:《何為真正的北京味道》,希望大家喜歡。
何為真正的北京味道
——《小說中的北京》序言
文丨張莉
《小說中的北京》收錄了百年文學史上關于北京的中短篇小說佳作四十七篇,從魯迅、郁達夫、老舍、沈從文、林徽因、汪曾祺等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開始,直到正在當代文壇活躍著的80后、90后作家;從《傷逝》《微雪的清晨》《九十九度中》《斷魂槍》到《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轆轤把胡同9號》《安樂居》,從《頑主》《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永遠有多遠》《手上的星光》到《如果大雪封門》《世間已無陳金芳》,這里有煙火氣十足的胡同日常,有熙熙攘攘的都市生活,有外省青年的奮斗與拼搏……北京城里最為熱氣騰騰的生活在這些小說中留存,那些鮮活可愛、栩栩如生的人物引起代代讀者長久的共鳴與共情。
按作品發表時間順序,我將四十七篇中短篇小說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京城風景”所收錄的是1919年至1986年間關于北京生活的重要中短篇小說作品十九篇;“北京故事”收錄的是1986年至2005年間的中短篇小說十一篇;“新北京人”則收錄的是2005年以來的中短篇小說十七篇。從中可以看到,盡管這些小說的藝術風格及文學追求各有不同,但都講述了發生在北京的那些難忘故事,講述了人與城、城與人之間如何互相塑造、互相成就。
閱讀這些有關北京生活的小說,其實是與一座偉大、歷史悠久但又日新月異的城市不斷相遇,是與一個個樸素平凡、親切生動的北京人相見與相識的過程。事實上,這里收錄的諸多作品不僅是書寫北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它們引領著不同時期文學寫作的潮流與方向。
當然,閱讀這些作品的過程,更是不斷辨認何為北京味道的閱讀之旅。一些小說中,北京味道的主要特征在于北京話與北京風情,一如京味傳統的作品;一些小說中的北京味道則與北京城里的故事有關;當然,還有一些作品的北京味道體現在敘事上,一如強烈的北漂敘事——外省人如何來到北京奮斗、拼搏,成為新北京人。某種意義上,京味傳承、北京故事與新北京人的際遇構成了百年小說中的北京味道。
京味浮沉與新變
老舍先生開啟了京味文學的寫作,他以龐大而深具影響力的作品為北京話建造了文學的城堡,這里的北京話洪亮、清脆、好聽,有迷人的節奏感,同時也有強烈的平民特征和民間氣。《小說中的北京 京城風景》收錄的是老舍發表于20世紀30年代的短篇代表作《斷魂槍》——它以北京話及北京俚語書寫了傳統武藝與傳統武者的命運。某種意義上,老舍筆下的人物和他所使用的語言形成了水乳交融的關系,他建立起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地標。
《小說中的北京:京城風景》
20世紀80年代的京味文學,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文學現象,它引領著讀者對何為京味的理解。陳建功的《轆轤把胡同9號》用地道的北京話刻畫了一個深具傳奇命運的北京普通市民形象;鄧友梅的《尋訪“畫兒韓”》聚焦老北京文化,凝視旗人后裔及民間藝人;林斤瀾的《頭像》追求“到達純精神的高度”,關注古都平民的心靈世界;張潔的《“冰糖葫蘆——”》則以“京片子”來敘說一位殘疾人腦海中閃過的一系列思緒;趙大年的《西三旗》用北京話書寫了旗人后裔佟二爺夫婦在時代之變中的際遇??這些作品共同構成了80年代京味作品的新風貌。
王朔的《頑主》書寫的是三位玩世不恭的北京“頑主”形象,他們調侃一切主流生活方式,消解虛偽。王朔從北京話中提取了一種戲謔、渾不論,以及不馴順的氣質,這是他對北京話內在精神的重新挖掘,這樣的語言方式為當代文學帶來了關于北京文化、北京人的新認識。在《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貧嘴”是張大民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態度,他以“貧嘴”為樂,也以“貧嘴”表達愛恨,更以“貧嘴”的方式稀釋劫難,度過人生困苦。由“貧嘴”入手,劉恒繼承了老舍語言中的平實、質樸、樂觀,也為這種語言提了速,從而更突顯了北京人生命中的韌性和達觀。劉恒挖掘了張大民身上獨有的屬于民間百姓的精氣神兒。
鐵凝的《永遠有多遠》是當代文學史上深刻探索何為北京味道與北京精神的重要作品。生活在駙馬胡同的北京姑娘白大省熱情、寬厚、待人真誠,以忍讓仁義為美德。但都面臨著一次次背叛與失去。小說將這位北京姑娘的故事與北京城市風貌之間進行連接,完成了深具文化意味的相互映照。小說思考的是以胡同文化所代表的仁義精神在全球化時代里所面臨的處境,思考的是今天的我們如何理解傳統,如何承續傳統。葉廣芩的《夢也何曾到謝橋》以女童視角回顧民國時期以來旗人世家金家的家族故事。胡同生活與世家故事糅雜在葉廣芩的文本里,構成了京味文學的新變。石一楓擅長以地道的京腔將故事講得引人入勝,能敏銳觸摸時代脈搏,《世間已無陳金芳》書寫了一位北京土著對北漂女性陳金芳際遇的觀察與思考。
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對京味的理解,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的聚焦點,正是因為他們對何為京味的不同捕捉,才有了京味故事的新聲與新變。
北京都市故事的多聲部敘述
京味語言是百年小說北京味道的顯在特征,另一些潛在的北京味道則體現在作品的字里行間。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以“窗內”與“窗外”相結合的視角,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酷暑中的一天,不同階層人的生活;林海音的《惠安館》以女孩視角寫下與北京城南有關的天真且復雜的往昔記憶;李陀的《七奶奶》寫下的是胡同生活發生變化后給普通百姓七奶奶帶來的心靈變化;劉紹棠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書寫的是京東運河兩岸的風物與人情;肖復興的《叉路口》以叉(岔)路口取景器,寫下一些被人遺忘的城市角落;劉心武的《公共汽車詠嘆調》關注一輛公共汽車在西單站從??康皆俅伟l動,將之視為日常生活的“詠嘆調”;汪曾祺的《安樂居》則凝視“安樂居”里的酒與菜,從食客們的言與行寫起,為每一位普通人物立傳;徐小斌的《黃和平》以月季花“黃和平”為引,講述幾代女性成員之間的相處;徐坤的《午夜廣場最后的探戈》將女性廣場舞的體驗從私人空間推到公共空間,舞者的著裝與探戈舞本身,都成了都市女性自我意識的一種表達載體……
《小說中的北京:北京故事》
市井生活之外,是作家們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史鐵生的《老屋小記》以“我”的視角回憶與老屋有關的普通人的人生;劉慶邦的《泡澡》講述了老李穿梭在北京街巷,他希望找到合適的泡澡地點,卻遇到了困難;李洱的《懸鈴木枝條上的愛情》講述了來北京參加學術會議的知識分子“我”、妻子艾倫和好友王菲之間的交往諸事,關乎北京城里的知識分子生活;寧肯的《火車》則聚焦于20世紀70年代北京大院里的少年玩伴們和女孩小芹,敘述了少年們當年在琉璃廠到永定門火車站這一空間的漫游。
與前輩作家相比,年輕一代寫作者的故事顯現出新的情感困擾。喬葉的《至此無山》中,講述了一對昔日的戀人在八大處公園散步,觀寺廟、喝茶、爬山、聊京劇,那是屬于中年人的情感際遇;劉汀的《老靈魂》中,三十多歲的北京男人老洪過著普通、平庸的生活,在工作單位與家庭之中都受到壓抑;淡豹在《女兒》中,追溯“他”與“她”之間的相處,隨著記憶之門慢慢打開,當年的情感考驗逐漸袒露出黯淡樣貌,笛安的《我認識一個比我善良的人》中,寫下的是房東如何與兩位合租的年輕房客之間結成都市情誼的故事,那是當代青年在困境中互相貼近彼此照亮的時刻;90后作家杜梨的《故國逢春一寂寥》書寫“我”和同事在頤和園工作的日常相處,那是當代青年人與古典皇家園林之間的精神相遇;梁豪的《亮馬河》則借老聶的眼睛看亮馬河,這條河的過去與現在、舊與新都變得可親可感,一個人的變化與一條河的變化相互呼應。
以上小說沒有一眼可辨的京腔京調,但城市地標(如頤和園)和城市空間(如大院、地鐵)都潛在地提示讀者這些作品里的北京味道——寫下北京城里那些具體而微的生活,是小說家們為百年北京共同彈奏的優美動聽而又別具質感的時代變奏曲。
北漂敘事與新北京人
北漂敘事是百年小說中的重要脈絡,這些作品書寫了外省人如何在北京扎根、如何融入北京的際遇。從魯迅、郁達夫、沈從文再到邱華棟、徐則臣,這些作品寫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青年在北京如何與貧困搏斗,如何融入城市成為其中一分子,又或逃離北京的故事。
《小說中的北京:新北京人》
也許,應該把魯迅的《傷逝》作為北漂敘事的緣起。小說創作于1925年,寫下的是外省青年涓生和子君之間愛情的幻滅。吉兆胡同里的點滴最終磨損了愛情,“愛要有所附麗”成為《傷逝》的主題,——困頓之下,愛情如何時時更新,這是一百年前青年面對的愛情難題,在今天依然有現實性。《微雪的早晨》中郁達夫關注的是青年學生在北京求學的苦悶,沈從文在《生存》中所寫的是外來青年吳勛的內心困境。今天看來,這些作品可以算作是一百年前的北漂敘事。
邱華棟的小說《手上的星光》書寫了一群“無名之輩”懷揣著野心與夢想來到北京的故事,盡管理想破滅但手上依然有星光,小說寫下了20世紀90年代的北京都市圖景,更展現了“北漂”青年的精神狀態;梁曉聲的《燭的淚》關于外地年輕夫妻留在北京過除夕的故事;荊永鳴的《外地人》關于異鄉人在北京生活的種種磨難與痛感;付秀瑩的《花好月圓》關注來到都市后鄉村青年女性內心的震動;馬小淘的《毛坯夫妻》則聚焦那些留京的年輕人,一起面對生活壓力,一起過日子相互取暖的狀態。
2000年以來,徐則臣書寫了一系列外省青年在北京的故事。《如果大雪封門》中,跑步的“我”和等待一場大雪的打工人林慧聰,其實都是懷揣著夢想來到北京的青年,在北京生活是他們的美好愿景與奮斗目標,小說書寫了“北漂”青年們的精神世界。文珍的《有時雨水落在廣場》寫的是一位喪偶老人從湖南老家來到北京加入小蘋果廣場舞隊的故事;孫睿的《摳綠大師》中,“我”和寶弟是影視行業的“北漂”,他們在不同的劇組之間來回奔波;蔣在的《外面天氣怎么樣》則講述了月光族室友、在洗浴中心打工的女技師等“北漂”青年拮據的日常。
和上述“北漂”生活不同,王蒙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并不凝視漂泊而關注青年人的困惑,小說呈現了富有思考力的干部林震的成長,寫下了生活在新中國的青年的品質與信念;浩然的《喜鵲登枝》則以一對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故事貫穿始終;宗璞的《紅豆》關于解放前夕北京校園里大學生戀人江玫與齊虹之間的愛情抉擇。來到2000年,我們的青年生活發生了何種變化?孟小書的《深秋北京》關于電臺DJ、搖滾樂評人、影視編劇等新興職業的青年生活,關于青年男女熱烈但又多歧的情感,那是屬于當下青年情感世界的斑駁;馬億的《莫蘭迪展》以即將開幕的莫蘭迪藝術展門票售罄契機,書寫了年輕男子陳衡與一位哺乳期女人在夜晚相遇的故事……
將百年北漂敘事與青年敘事并置會發現,青年如何在大城市里立足成為百年來作家們共同關注的主題。這些作品刻下了一代代青年在這座城市的苦悶、彷徨、悵惘以及理想。而來到北京的青年人則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新氣質、新氣象,他們成為一代代新北京人。事實上,這些青年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隱在地說明北京何以龐大與多樣,也隱在地說明這座城市何以深具活力,何以深具無限可能。
閱讀這些作品會讓人想到一座偉大城市與寫作者的關系。城市塑造著在這里居住的小說家們,影響他們的寫作趣味和寫作見識,同時,小說家們也以寫作的方式為城市賦形,書寫著這座城市的味道、氣質、氣度,勾勒著這座城市的形象。
在百年作家筆下,何為真正的北京味道呢?
北京有它地道的煙火氣、都市氣,那味道是純正的、澄明的、清澈的,是由偉大的傳統所構建的;北京也有它的遼闊、浩大、日新月異,那味道是豐富的、駁雜的、生生不息的,——北京味道永遠不只是北京的味道,它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感謝我的研究生胡詩楊、易彥妮、劉溁德所做的搜集文本及撰寫背景介紹工作,在工作中,他們展現出了新一代文學研究者的敏銳、細致與行動力。作為工作助手,胡詩楊同學的協調和統籌減輕了我的工作負擔。感謝北京文聯陳寧書記、老舍文學院周敏老師的幫助與信任,她們為這本書的出版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幫助。感謝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先生和責任編輯李婧婧、田宏林女士的工作,沒有他們的敬業與嚴謹,就沒有這本書的如期出版。
2024年8月10日
本書簡介
《小說中的北京》
張莉 主編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24年10月版
點擊圖片 購買本書
《小說中的北京》是一部聚焦北京城市生活經驗的、橫跨百年的小說選集,分別以“京城風景”“北京故事”“新北京人”為副標題分為三冊,收錄了四十七位作者關于北京這座城市的日常風景、人情事理、文化經驗的小說作品。
從魯迅、郁達夫、老舍,到王蒙、王朔、徐則臣、石一楓,百年來小說家們對于北京的書寫層出不窮,北京既是他們筆下故事發生的地理背景,也造就了其小說的內在神韻與精神氣質。作家或聚焦于胡同大院里的市井風光,敘述普通人家的生活波瀾,或穿梭于北京的城里城外,記錄自然與社會生活的景致。他們有的使用“京味兒”十足的語言,將老百姓們的生活書寫得幽默、詼諧又別具煙火氣息,有的將筆尖對準新世紀以來的高樓大廈林立的現代化大都市的生存經驗,描摹都市青年們的夢想與精神世界。
這些小說既蘊藏了從“北平”到“北京”的厚重歷史,也包含了北京這座城市的新視野與新聲音,為讀者勾勒了一幅百年北京的生活圖景。
本書主編
張莉,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第五屆最受研究生歡迎十佳教師,“持微火者·女性文學好書榜”主辦人。著有《中國現代女性寫作的發生》《小說風景》《持微火者》等。主編《散文中的北京》《我們在不同的溫度沸騰》《平靜的海:2024年中國女性小說選》《有情:2024年中國女性散文選》等。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女性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第十屆當當影響力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副主任,北京作協副主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