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北方春—夏栽培香菇處于菌棒發菌、轉色的關鍵階段,秋季栽培香菇處于出菇中后期;南方冬—春栽培香菇進入出菇中后期,正值產量和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針對春季氣溫波動大、濕度調控難、病蟲害易發等特點,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農業農村部蔬菜專家指導組,研究提出春季香菇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強化分類管理
(一)北方春—夏栽培。發菌期棚內溫度控制在20—25℃,轉色期棚內溫度需穩定在18—22℃,晝夜溫差控制在8—10℃。遇倒春寒時,可通過覆蓋保溫被、增設熱風爐等方式提溫,確保溫度不低于10℃;高溫時段(溫度高于25℃)需加蓋遮陽網,結合棚頂噴水降溫,避免燒菌。發菌期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0%以下,轉色期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0%—80%,避免直接噴水至菌棒表面,可采用霧化噴頭向空間噴霧。催蕾階段需拉大干濕差,白天濕度宜至70%—75%,夜間通過地面潑水或噴霧增至90%以上,以刺激原基分化。此外,發菌期和轉色期每天通風2—3次,每次30分鐘,保持二氧化碳濃度小于0.35%。催蕾階段需增加散射光照射(50lx—200lx)。
(二)北方秋季栽培。溫度控制在10—20℃為宜。氣溫高于20℃時,需掀開棚膜兩端通風,保持棚內空氣新鮮。若遇極端低溫,可通過增蓋保溫膜、夜間閉棚蓄熱等方式維持溫度。按照“輕噴勤噴”原則,空氣濕度保持在80%—90%。菌棒含水量低于50%時需補水,可采用注水針或浸泡法補水,補水量以菌棒恢復原重的80%為宜。補水后需通風2小時,防止菌棒表面積水。
(三)南方冬—春栽培。做好春季連陰雨、高溫高濕等異常天氣應對,提前加固棚架,清理排水溝,防止積水。棚室栽培可覆蓋防雨膜,避免菌棒直接淋雨。定期檢查菌棒含水量,含水量不足時應及時補水。補水時需注意水溫與環境溫度,確保水溫低于菌棒溫度、環境溫度高于12℃。若遇持續高溫(溫度高于25℃),可利用早晚時段通風換氣,或通過遮陽網、風機水簾等設施降溫。當溫度低于10℃時,可選擇中午氣溫相對較高時通風1次,時長30分鐘。同時注意濕度的變化,防止濕度過高或過低。
二、科學病蟲防控
春季溫度變化幅度大,殘留菇根部常發生霉變,每茬采收后要及時清理菇根雜物,防止雜菌污染。平時需加強通風,發現染菌菌棒及時隔離清理,并用1%石灰水噴施污染處。菇蚊成蟲期懸掛黃色黏蟲板誘殺。
三、及時采收上市
對于進入采收期的香菇,考慮到春季溫度高,香菇生長迅速,為保證香菇品質,建議在早晚各采摘一次。采摘后的鮮菇應立即放入冷庫,以延長保鮮期。
來源:全國農技推廣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