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印象派’這個名字起源于哪位畫家的畫作嗎?”講解員老師以莫奈的《日出·印象》作為本次藝術之旅的第一站,帶領同學們穿越至色彩與光影交融的19世紀,“大家會不會覺得,印象派畫作的筆觸看起來很‘潦草’?走近細看,整幅畫就像是色塊的拼接,但是當你向后退五六步之后,那些色塊仿佛‘活’了一般變成各種熟悉的場景,十分震撼。”在老師的細致講解中,同學們走進這場盛大熱烈的藝術派對,理解各派畫家對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近日,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第八期“美蘊人生”美育公開課于上海博物館“印象·派對:POLA美術館藏印象派藝術大展”展廳開講。30余名學生在色彩與光影的世界中感受美學的魅力,體悟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從庫爾貝、馬奈的啟蒙,到莫奈、華沙羅、雷諾阿和西斯萊的戶外寫生,再到塞尚、凡·高和高更對光影色彩的理解運用,以及后期受印象派影響的野獸派和解構再重構的立體主義,36位藝術家的69件真跡畫作讓同學們大呼過癮。
站在莫奈的《吉維尼的干草堆》前,同學們被其純飽和度的顏色所震撼,每一筆都有顏色的變化,光影的交織仿佛在眼前。梵高的《維格伊拉運河上的格萊茲橋》通過飽滿的色彩和強烈的對比,捕捉了法國南部陽光燦爛、色彩豐富的風貌。“印象派不去混合顏料進行調色,而是一塊一塊直接涂到畫布上,保留顏料在真實世界中的鮮艷度和亮度,”講解老師娓娓道來,“就像西涅克的《歐賽爾之橋》,是用跳躍的小筆觸,將顏料點彩堆疊上去,呈現出粼粼波光。”畫家繪畫前用藝術家之眼解構色彩,觀眾在觀賞時自然而然重構色彩。
在返程的途中,意猶未盡的同學們積極分享著自己的感悟。來自國際中文教育學院的羅飄這樣說道:“我一看杜菲的《巴黎》,便想到了中國的國畫和屏風,他用強烈的色彩對比和四朵碩大的玫瑰把巴黎的街道展現在我們面前。這讓我不禁想象如果用這種方式,能繪畫出怎樣的上海外灘?”來自工商管理學院的劉曉彤感嘆道:“這次展覽讓我看到藝術的不同面貌。莫奈的《散步》里模糊的光影很舒服,雷諾阿畫的《戴蕾絲帽的女孩》皮膚質感特別真實。馬蒂斯用鮮艷色塊畫圍巾女子,大膽又現代。畢加索兩幅畫對比強烈,《戴葡萄帽的女孩》是立體風格,《賣花女》卻很寫實。看原作才發現印刷品丟失了很多細節,比如油畫的筆觸厚度和顏色的層次,這些都要親眼看才能體會。”
據悉,為促進跨文化理解,提升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利用上海豐富優質的公共文化資源,搭建平臺帶領學生通過現場沉浸式學習欣賞,打造行走的美育課堂,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
原標題:《走進“印象派”,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美蘊人生”公開課在上海博物館開講》
欄目編輯:郜陽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張炯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