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正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賦能,AI+中醫藥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元,激起了學界、業界的無限遐想——借力AI,傳承數千年的中醫藥如何煥發新活力?AI將為中醫藥服務的轉型升級帶來哪些新機遇?
- 省政協融媒體中心“國醫湘聲”頻道開設“議堂”專欄,特別邀請到10位政協委員、行業專家就“AI+中醫藥”話題進行探討。大家圍繞AI+中醫藥從政策動態、技術應用(如輔助診療、藥物研發、健康管理等)以及行業挑戰(數據驅動與經驗傳承、標準化與客觀化突破、多模態技術與復合模型)等多維度分析。
- 從委員、專家們的觀點也可以看到,AI+中醫藥的融合正從輔助工具向核心創新引擎演進,技術突破與政策支持為其注入活力,但數據標準化、人才儲備與倫理規范仍是關鍵制約。未來需強化跨學科協作,推動中醫藥從經驗醫學向“數據+經驗”雙輪驅動轉型,實現守正創新。
【分兩期推出,敬請關注】
中醫藥在AI時代煥發新生
省政協委員、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鄧奕輝認為,AI與中醫藥的結合,本質是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對話。唯有在守正與創新的動態平衡中,中醫藥才能在AI時代煥發新生。
鄧奕輝認為,AI通過大數據分析與深度學習,能夠輔助中醫師優化診療流程,模擬名醫思維路徑,提供個性化方劑推薦和劑量優化建議。幫助醫生和中藥師實現海量藥物信息的快速檢索和精確處方。此外,AI在舌象、脈象的智能識別上表現突出,如三維舌象圖譜分析系統可快速匹配經方治療方案,顯著提升了診斷的科學性和效率。
與此同時,AI實現了對中醫藥傳承模式的革新。鄧奕輝說,AI打破了傳統“師帶徒”的傳承局限,通過知識圖譜構建起深度學習技術,將散落于古籍、醫案中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可量化、可復制的數字資產。同時,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的應用,使學習者能直觀觀察名醫的望診過程,加速經驗傳承。
在藥物研發與產業升級方面,鄧奕輝認為,AI在中藥活性成分篩選和新藥研發中展現出顯著優勢,如基于大數據分析的中藥活性小分子靶標識別和智能算法,可快速篩選靶向特定生物學過程的中藥活性成分。此外,AI結合物聯網技術,還能優化中藥材種植、加工和質控的全流程管理,推動產業標準化與規模化發展。
當下,AI與中醫藥融合也面臨深層挑戰。“中醫診療的非結構化特征與西醫量化體系存在本質差異,如脈象的‘弦滑’或舌苔的‘厚膩’如何轉化為機器可識別的參數仍需突破。如何將中醫‘象思維’轉化為機器可理解的邏輯模型,仍是長期挑戰。”鄧奕輝認為,AI應定位于“輔助工具”,而非替代醫者的主觀能動性。醫患信任的建立仍需人文關懷,技術只能作為效率補充。
人工智能為中醫藥插上騰飛的翅膀
“在數字化席卷全球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醫療格局,為中醫藥這一中華文明的瑰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省政協委員、省中醫藥研究院科技處處長匡建軍認為,AI與中醫藥的融合,不僅是技術疊加,更是理念、文化與科學的深度對話。
他認為,中醫藥自古講究“辨證論治”“因人制宜”,其經驗性和整體性恰與人工智能的數據建模、模式識別、個體化分析形成互補。以語言大模型為例,它能高效解析海量古籍文獻,為醫案知識圖譜構建與傳承提供技術支撐。再如AI輔助診斷,已在中醫四診信息采集、體質辨識、方劑推薦等方面初顯成效,讓傳統中醫從“師帶徒”走向“智能共學”,從“經驗施治”邁向“數據決策”。
“使用AI也應保持謹慎與清醒。AI是中醫藥繼承發展的‘工具箱’與‘連接器’,其目標是助力中醫藥守正創新,讓古老的智慧在數字時代煥發新光彩。”匡建軍說,未來應考慮推動建立“中醫+AI”倫理審查機制與應用評估體系,確保AI技術推動中醫藥發展在安全、有效、可控的軌道上運行。
“人工智能為中醫藥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而中醫藥的博大精深亦為AI注入了文化的靈魂。我相信,在未來數智時代,AI與中醫藥的融合之路,必將成為新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力。”匡建軍說。
釋放中醫藥在智能時代的潛能
湖南中醫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肖曉霞認為,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淀了極其豐富而復雜的醫學知識體系和各家醫案。然而,由于其悠久歷史和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讓中醫信息化與智能化的進程面臨諸多挑戰。
“中醫經典著作往往使用古漢語、類比式思維和隱喻語言進行論述,語言形式多樣,且缺乏統一的術語標準。這使得傳統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在解析中醫古籍、醫案時難以勝任。”肖曉霞說,現代中醫學派繁多、論述體系不一,進一步加大了中醫數據標準化的難度,也限制了人工智能模型在中醫領域的廣泛應用。
肖曉霞認為:“大語言模型的迅速發展為中醫藥信息智能化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這類模型具備強大的語言理解與多模態處理能力,不僅能跨越古今語言障礙有效解析古文,還能將中醫歷代文獻、基礎理論、現代蛋白組學、四診多模態臨床數據等整合于統一的大模型中進行協同推理,由此實現中醫理論與現代生物醫學深度融合,以臨床多模態數據和醫學知識雙驅動的方式,提升中醫智能診療精準度,推動中醫診療從‘經驗醫學’向‘智能醫學’邁進。”
她指出,這類研究將在中醫理論發展、中醫信息標準化、四診客觀化、臨床輔助決策、中藥配伍優化、新藥研發等方面獲得重大突破,實現中醫智能輔助診療系統在臨床、科研教學中的推廣應用,真正推動中醫的現代化與全球化傳播。
面對數據質量、隱私保護、倫理規范、算力和技術落地等方面的挑戰,肖曉霞說,只有在臨床科研一體化的基礎上,才能真正釋放中醫藥在智能時代的潛能。
AI幫助更好解讀中醫藥學原理
湖南醫藥學院中醫學院副院長胡宗仁認為,AI的大模型以及強大數據分析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解讀中醫藥學原理。用數據說話,幫我們更清晰、更生動、更深刻地去理解中醫藥學的哲學智慧和幾千年來積累的防病治病理論以及技術。
胡宗仁介紹,通過“單味中藥-成分-靶點-機制”單線模式的藥理學研究,目前已經獲得了較多常用中藥的成分、靶點及其作用機制的信息,構建了TCMSP等多個中藥數據庫,基本實現了常用中藥的現代化解析。但是,中藥功效如宣肺、化濕、解毒等,以及中藥藥性如四氣、五味、歸經等,它們的現代生物學基礎仍然是不明確的。
如何現代化解讀中藥的性味歸經及功效,是目前面臨的難題。“我們首次提出‘中藥共性靶點組’概念,將中藥作用于人體的藥理學、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和代謝組學等生物信息學數據與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構建全息中藥數字模型,以揭秘中藥作用于人體的信息網絡系統,系統解析中藥的作用機制。”胡宗仁說。
“治未病”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理論,如何實現精準的治未病是目前亟需解決的難題。胡宗仁認為:“我們提出‘三態四濁’理論,以探索一種新的‘治未病’研究范式,通過生物信息與機器學習的結合,系統理解‘治未病’的現代醫學內涵。重點關注疾病從‘欲病態’到‘已病態’,人體體征、血液、尿液以及糞便的生物信息從‘清’到‘濁’的動態變化過程。”
通過多維動態數據,揭示常見慢病的臨界轉變規律,通過數學模型量化以進行疾病風險預警,為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預判疾病發生發展進程、實現精準預防以及開發診療新技術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人工智能+中醫藥多樣化應用場景廣泛
“人工智能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場景廣泛,如中醫醫療、中藥研發、注冊申報、審評審批、生產流通使用及其監管。”深圳點碼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甘紅志說。
甘紅志認為,人工智能在中藥研發領域的應用場景運用廣泛,且已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如快速藥物靶標發現;先導化合物的發現與優化挖掘經典名方、經驗方、醫療機構制劑;通過AI確定候選藥物,優化中醫處方藥味或藥量;優化成藥性;安全性分析;人用經驗信息收集分析整理等等。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目前已經實現商業化運營。”甘紅志說,通過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在文獻數據獲取、實驗預測、結果分析等方面的優勢作用,重點圍繞新藥創制等領域,以需求為牽引謀劃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融合人工智能模型算法和領域數據知識,目前已實現重大科學問題發現和研究突破。
在人工智能+中醫藥管理服務方面,甘紅志認為目前已有眾多應用場景,如利用AI開展中醫臨床智能輔助治療、中醫經絡智能檢測、中藥智能審方、中醫臨床病案智能質控、名中醫學術思想智能傳承、中醫藥科研智能輔助研究等。
◆往期鏈接:當中醫遇上AI,傳統智慧在融合中新生(一)| 國醫湘聲?議堂
文 | 政協融媒記者 黃璐 彭叮嚀
“國醫湘聲”青年觀察員 楊梓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