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印度女婿”的美國副總統萬斯剛訪問印度,莫迪政府轉頭就宣布自4月21日起,對進口的部分鋼鐵征收12%的保護性關稅,矛頭直指中國的鋼鐵出口。
而就在不久前,中方才剛剛明確表示:堅決反對任何一方以犧牲中方利益為代價和美國達成交易,否則中方將堅決采取反制措施。
那么,多次公開強調“中印不能發生沖突”的莫迪,為何會突然對中國出手呢?
面對加征關稅的莫迪政府,中方又將作出何種回應呢?
4月21日,美國副總統萬斯以“印度女婿”的身份攜家人高調訪問新德里,與印度總理莫迪展開會談,雙方敲定了一系列貿易協定,并承諾深化戰略合作。
然而,這場看似溫情的訪問背后,印度政府卻同步宣布了一項引發國際關注的決策:即日起對進口的部分鋼鐵產品征收12%的臨時關稅,有效期200天。
盡管印度未在官方文件中直接點名中國,但數據顯示,2024/25財年前三季度,印度從中國進口鋼材達950萬噸,創九年新高,中國已成為印度第二大鋼鐵進口來源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萬斯訪印前夕,美國剛通過《最低基準關稅法案》,要求各國輸美商品關稅不得低于美國同類產品稅率。
這導致印度輸美汽車零件關稅從7.5%跳漲至25%,直接威脅印度塔塔集團在美投資的50億美元電池工廠項目。
在此背景下,美方提出對印度26%的關稅豁免,但條件是印度需在半導體、稀土等領域配合美國遏制中國。
盡管印度外長蘇杰生私下抱怨“切斷60%的中國電子元件進口等于讓制造業自殺”,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在“痛感較低”的鋼鐵領域加稅。
有分析認為,印度這種做法既向美國示好,又避免過度沖擊中印貿易的基本盤。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長期存在,2024年的逆差更是高達1135億美元,占雙邊貿易總額的89%。
因此莫迪政府一直試圖通過關稅手段平衡逆差,例如2024年9月對中國不銹鋼焊接鋼管征收12%-30%的關稅。
此次鋼鐵加稅可視為延續這一策略,同時配合美國“去中國化”的供應鏈重組需求。
有分析指出,印度希望吸引美國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至印度,成為“替代供應鏈節點”。
但面對印度的“投名狀”,中方早已發出明確警告,4月21日,中國商務部明確表示“堅決反對任何犧牲中方利益的交易”,并強調將采取“對等反制措施”。
盡管目前尚未公布具體反制措施,但結合中印貿易結構和產業鏈依賴度,中方至少有三張“王牌”可打。
如今的印度鋼鐵產業長期面臨技術落后、成本高昂、產能過剩等結構性難題,這也導致印度鋼鐵產業高度依賴中國設備和技術。
就拿印度塔塔集團來說,其擁有的全球最大煉鐵高爐便是由中國企業承建,其中70%的煉鋼設備更是需要從中國進口。
若中方限制高爐、軋機等關鍵設備出口,將直接導致印度新建項目停滯,現有產能升級受阻。
此外,中國占全球石墨電極產量的80%,而石墨電極是鋼鐵生產的核心耗材,限制出口將沖擊印度鋼廠的生產效率。
面對加征關稅的印度,中國還可以通過轉口貿易或扶持東南亞國家,間接削弱印度鋼鐵市場。
中國鋼鐵企業可將產品出口至越南、孟加拉國,再轉口至印度,規避關稅壁壘。
最關鍵的是,美國試圖拉攏印度制衡中國,但印度的“騎墻”策略可能加劇其與中美雙方的矛盾。
若印度在美印貿易協定中過度讓步,可能損害自身經濟主權,若對中國反制不力,又會失去美國信任,印度這種“兩頭討好”的策略在大國博弈中難以持久。
印度對鋼鐵加稅的行為,本質是其在中美博弈中“投機取巧”的短視之舉,這種以犧牲長期利益換取短期政治資本的策略,終將反噬自身。
中方的反制需精準打擊印度的薄弱環節,同時保持戰略定力,通過開放合作重塑全球貿易規則。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真正的贏家不是那些玩弄關稅數字的政客,而是能堅守產業升級、技術創新的國家。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載于環球時報2025年04月23日關于“進口鋼鐵創新高,印度征收臨時關稅”的報道
2.原文登載于觀察者網2025年04月22日關于“印度對中國出手,鋼鐵征12%關稅”的報道
3.原文登載于環球網2025年04月23日關于“進口鋼鐵創9年來新高,印度征收臨時關稅”的報道
4.原文登載于紅星新聞2025年04月22日關于“拖家帶口回娘家,‘印度女婿’萬斯首次訪印,全印度農民協會呼吁全國抗議”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