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78年8月5日,一架從德國海德堡機場起飛的專機徐徐降落在北京西郊機場。
那天,北京天降細雨,人群中,56歲的郝治平看著丈夫羅瑞卿的靈柩從機艙里抬出來,話未出口,淚已千行。
她俯下身子,輕聲說:“瑞卿,我的瑞卿,你到家了!”
此時的郝治平,不是那個軍中木蘭,不是女戰士、女上校,不是首批女警官之一,她只是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夫人。
羅瑞卿離開了她45年,今年,郝治平同志已經101歲高齡,是唯一一位仍然健在的十位開國大將夫人。
曾經她還是一個女大學生,懷揣從軍報國夢想;他是副校長,毛主席叫他“羅長子”、“閻王不要的人”。
到底什么樣的傳奇女子才能走到英雄身邊,成為“英雄背后的女人”的呢?
他們又是如何在那些艱難的歲月中,把八個子女都培養成才的呢?
高個子首長要娶媳婦
羅瑞卿個子很高,毛主席見到羅瑞卿,便開玩笑叫他“羅長子”,也不知是因為他個子高,還是因為他有“長子”精神,毛主席說:“天塌下來,找羅瑞卿頂。”
因為作戰勇猛,屢次從鬼門關爬回來,子彈擦著太陽穴、斜穿了口腔,他竟奇跡般活下來了,毛主席叫他“閻王不要的人”。
這樣一位勇猛的開國大將,卻偏偏喜歡上了學生郝治平。
經歷了兩次求婚之后,一心只想報效祖國的郝治平終于松口說:“要等畢業了才考慮結婚。”
身經百戰的羅瑞卿激動地問:“那你何時畢業?”
郝治平回答:“4月3日。”
羅瑞卿毫不猶豫地說:“那咱們就4月3日結婚。”
1941年4月3日,北方局黨校剛畢業典禮剛結束,郝治平就在朋友們的簇擁下,走向高大的新郎。
黨校離新郎羅瑞卿住處桐峪很近,沒走幾步路,老遠的村口,郝治平就看到了那個即將和她共度一生的人。
村里的老鄉們聽說那個“高個子首長”要娶媳婦了,紛紛來村口看熱鬧,可當他們看到新娘郝治平,又都紛紛議論:“這新娘不坐轎子就算了,也不穿紅不戴花,真是新鮮哩!”
“說得也是,窮人家還扯三尺紅頭繩呢!”
但其實連郝治平自己都沒想到,她的婚禮真的很簡單,簡單到連被子都沒有。
原來,為了節省經費羅瑞卿連額外的被子都沒有準備,郝治平原以為婚禮再簡單會有兩床被子。
所以婚禮當天沒有帶黨校自己的行李,同學們以為她沒用了,就將她的行李“瓜分”了,直到后勤部了解了這些情況,才給這對新婚夫妻補發了一床被子。
從那天開始,春去冬來,他們攜手走過了三十多年艱苦卓絕的日子,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郝治平都帶著孩子和羅瑞卿奮戰在抗戰一線。
直到1949年春天,羅瑞卿接到毛主席電報,讓他速到北京,郝治平也隨夫入京。
到北京后周總理對羅瑞卿說:“中華人民共和國馬上成立了,中央決定由你來擔任公安部長一職”。
開始,郝治平很不適應,因為她成了真正的“夫人”。
新中國成立,外交工作逐步展開,有關部門為了外交需要組建了一個“夫人工作組”,郝治平就是不能理解,革命了這么多年,怎么就當起了“夫人”了呢?
每天吃吃喝喝,說話聊天,甚至還要置辦旗袍等高檔行頭。
一次周總理要出訪緬甸,組織上決定要陳毅夫婦、羅瑞卿夫婦一同前往,郝治平就又想不開關于“夫人”問題了。
直到他接到周總理的電話:“聽說你不愿意出國,更不愿意當夫人?”
郝治平耿直地回答:“是。”
周總理語重心長地講解,新中國外交的重要性,夫人外交的重要性,也希望她能出去多見世面。
聽得周總理一席話,郝治平羞愧難當,連連說著:“明白了,也想通了,總理我去。”
郝治平明白了,和平年代外交無小事,從此她想通了,外交事務需要夫人,就像她當年立志棄學從軍,拯救中華于水火,是一樣的道理。
這個媳婦可不簡單
郝治平可是一點都不簡單,也難怪她很難接受革命了這么多年,卻只做“夫人”。
1922年,郝治平出生在舊社會河南臨漳縣一個小村莊,卻因為家里的開明能入學堂讀書。
12歲那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開封女中,是他們縣出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去城里讀書的女高中生。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日軍毫無人性地燒殺搶掠,刺激著學堂里15歲的郝治平,也刺激著一大批愛國青年。
他們無心再繼續讀書,紛紛萌生了棄學從軍,誓要趕走日本侵略者。
為了找到真正想打倒侵略者的八路軍、共產黨,15歲的郝治平竟然決定——步行到延安。
她和她的同學王軍霞看到了“抗日民族革命大學”發布的招生布告,兩人如獲至寶,她們終于找到了能加入革命組織的渠道,于是兩人鄭重簽字報名。
可同學王軍霞的父親剛剛去世,母親哭訴著不讓孩子離開家,郝治平見狀不好再勸,哪怕只剩她自己,她也要去革命,去為國戰斗,于是毅然獨自踏上了一路向西的火車。
等到了才知道這個所謂的“革命大學”就是掛羊頭賣狗肉,郝治平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商量,不能在這個所謂大學待下去了,于是幾人商量決定奔赴他們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
從“革命大學”所在地山西運城到延安,整整375公里,寒冬臘月一個個衣著單薄的他們,懷揣著一腔愛國熱情,就這樣用雙腳一步步走近他們心中的革命圣地。
路上被日軍洗劫過的中華大地,滿目瘡痍,到處都是斷壁殘垣,更有那來不及掩埋的同胞尸骨,這一切更加堅定了他們革命的決心。
也不知走了多久后的一天,讓郝治平一生都難忘,他們一行在一個河灣處看到一條破舊的小船,船工怕船體破舊,也怕日軍轟炸不肯擺渡,可聽說他們是去延安抗日的,當下就同意載他們過河。
可這艘破船,四處漏水,郝治平和同學們只能一起拼命舀水,船工劃船,他們舀水,就這樣好不容易到了對岸。
當他們把錢遞給船工,看似最平凡的中國老百姓,說出一番最不平凡的話:“你們是去抗日的,我也是中國人,也有一份抗日的責任,哪能要你們的錢,就算我為抗日出一點兒力吧!”
郝治平這個名字也是那天改的,原名“賓茹”改成“治平”,取意“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此后她更加堅定做一個女戰士的決心。
歷經千難萬險,他們終于到了延安,和成千上萬的有志革命青年一起參加到陜北公學集訓,房子不夠住要新蓋,新炕需要人來焐干,夜里常常被凍醒,手上腳上都生凍瘡。
僅僅只有16歲的郝治平,沒有叫過一句苦,她告誡自己:“我是來抗日的,如果連這點苦都吃不了,還怎么抗日?”
幾個月后,由于表現優異,十幾歲的郝治平火速入黨,被分配到抗大學習,而羅瑞卿那時任抗大副校長,他們的緣分就在此開始。
郝治平在抗大學習期間,中央決定將抗大搬到敵人后方,從延安到太行山,一路播種抗日火種。
但由于路途兇險,規定女同志不許去,這下郝治平也充滿了疑惑,她本來就是來抗日,如今有宣傳抗日的任務怎么能不讓她去呢?
于是她氣沖沖地找到分管領導郭林祥:“不是說男女平等嗎?為什么不讓女同志去?我保證不會做累贅。要不是為了抗日,我也不會來參加八路軍共產黨。”
從此抗大有了女兵連,到了晉察冀,郝治平被任命女兵連排長。
當時賀龍賀老總聽說,羅瑞卿的抗大有女兵連,就想留下一部分女兵在敵后方工作,這下郝治平又不干了。
她想和連長一起去找校領導,說一說這個事,可碰巧副校長羅瑞卿不在,于是她們留下字條,表明要繼續跟抗大走的決心。
估計當時的羅瑞卿也沒想到,這會是他相濡以沫、共度一生的妻子,從抗大畢業后,表現突出的郝治平得到黨的高度認可,得以到北方局黨校繼續學習深造。
首長的孩子“沒面子”
羅瑞卿和郝治平結婚的第二年,他們的第一個女兒出生了。
孩子出生數天后,還在月子里的郝治平就遇到了敵人大“掃蕩”。
得到消息后,部隊要馬上轉移,沒辦法只能把孩子包起來,放在牲口馱架上的筐里,還在月子里的郝治平騎馬走在隊伍最后面。
一路上天上有炮彈,地上有追兵,為了躲避敵人,危急之下通訊員把孩子藏到路邊的洞里,沒想到那個洞會被一枚炮彈炸塌,等孩子被救上來的時候,孩子的呼吸已經很微弱了,郝治平抱著孩子,傷心地默默流淚。
最后還是他們借宿的房東家老太太,把孩子放在熱炕頭,不停地用手摩挲孩子,過了好一會兒,孩子“哇”地一聲哭了出來,救了孩子一命。
作為母親的郝治平都沒有傷心的時間,匆忙給孩子吃了幾口奶,就跟著隊伍上路了。
這只是郝治平一邊革命一邊養育孩子的一個小小的縮影,為了不影響革命,也為了孩子的安全,和千千萬萬的先烈們一樣。
他們也曾把孩子托給老鄉照顧,老鄉們也都很愿意為抗日出一份力:“你們去打日本人吧,孩子交給我們。有我們在,孩子就在。”
雖然老鄉們都會把他們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但是在沒有任何通訊設備下,常年和孩子分離的痛苦,也遠非我們現在能想象的。
羅瑞卿和郝治平共養育了8個孩子,其中長子是羅瑞卿和前妻所生,雖然他們參與孩子成長的時間不多,但家訓會一直在孩子們心中。
據羅瑞卿長子羅箭回憶說:“其實父母對我們真正有影響,是進京后才開始的。”
羅瑞卿戰爭年代被譽為“不死鳥”,建國后他又被叫“拼命郎”。
1960年一年時間,羅瑞卿全年共處理文電3.6萬份,平均每月3000份,每天100份,郝治平也是出了名的“工作狂”。
但他們教育孩子有自己的方法,首先他們會把“家訓”貼在墻上:
“學習必須是最好的,中學不許談戀愛,大學不許結婚”
“不許抽煙不許喝酒”
“一定要看《毛澤東選集》,要熟讀《論共產黨員的修養》”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后來他們八個子女個個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羅瑞卿和郝治平跟孩子們特別強調了這一點:所有兒女不可以靠父母的庇護生活,必須自食其力,如果不能自己奮斗,不管是誰“一律不給面子”。
關于“沒面子”,長子羅箭也曾回憶說:他們兄妹在北京讀書時,供給關系都是在學校,暑假會領伙食費回家,然后把錢交到大灶上,孩子們從來沒跟父母一起吃過機關小灶。
我們家的孩子衣服也都是老大穿完給老二,老二穿完給老三,一個個往下傳,褲腿都是一節節接出來的。
但羅箭驕傲地說:“雖然父母從來不給我們留面子,但作為羅瑞卿和郝治平孩子,我們覺得很有面子!”
“沒面子”的孩子才爭氣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八個字足以概括: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有羅瑞卿和郝治平這樣的父母,孩子們在潤物細無聲一樣的影響下,自然會個個成才,成為國之棟梁。
1958年,高考物理考了滿分的羅箭,被中國科技大學原子能專業錄取。
三年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成立核物理系,從各大學招收一批原子能專業人才,羅箭如愿以償,成為新中國第一代自己培養的原子能專業人才。
次子羅宇,大校軍銜。
三子羅原,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MBA學位,后來成為北京一家公司的董事長。
長女羅峪田,女大校,退休前擔任總參的某科研所所長。
次女羅峪書,核物理專家。
最小的女兒羅峪平又名羅點點,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畢業,后在總參謀門診部有多年的臨床和行政工作經驗。
他們都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童年時期跟著父母四處漂泊,生活中充滿了危險和不確定性。
但有這樣的嚴格正統的家風把持,讓羅瑞卿和郝治平的孩子們個個有出息,有成就,有貢獻的。
結語:
從郝賓如變成郝治平,她真正實現了她年輕時救國救民的夢想,與開國大將羅瑞卿風雨相伴三十多年,一起為祖國奮斗一生。
這種奉獻和克己精神值得我們欽佩和敬仰,為國家培養了出色的接班人更令人稱贊!
如今已經101歲的郝治平,在子女們的陪伴下,慢慢走出羅瑞卿大將離開她帶來的傷痛,對生活仍然保有熱情。
老一輩革命者的政治覺悟和精神面貌,實在值得我們永遠稱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