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就像一棵大樹的根,深深扎在土地里,讓我們記住自己是誰,帶著我們向未來生長。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寶藏,每個地方的故事、手藝、歌謠和人物,都是寶藏里閃閃發光的寶石。我們蓬溪也有一顆引人注目的“文化瑰寶”——清代大詩人張問陶。
蓬溪縣問陶詩社編選《張問陶詩歌選讀》書影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蓬溪縣金橋鎮黑柏溝人,清代著名詩人,著有《船山詩草》26卷,存詩3500多首。
張問陶是清代詩壇“性靈派三大家”之一,享有“清代蜀中詩冠”美稱(即清代四川最優秀的詩人),被譽為“青蓮再世”“少陵復出”(青蓮即李白,少陵即杜甫),在我國詩歌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張問陶的詩歌作品全是“真心話”——寫生活、寫風景、寫人間冷暖,語言清新,感情真摯,閱讀朗朗上口。
張問陶不僅詩歌創作水平極高,他的書法和繪畫藝術也有極高的造詣,人稱“詩書畫三絕”。張問陶也是清代大清官——被康熙皇帝稱為“天下廉吏,無出其右”的張鵬翮的第五代孫,優良的家風傳承使張問陶也成長為一位清正廉潔,甚至斷案如神的官員。
張問陶數千首詩作如浩瀚星空,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風貌和人民生活狀況,體現了詩人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思考,詩風獨主性情、空靈沉郁,風格突出。他的許多作品不僅具有文學性,更具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深受眾多詩家史家和廣大讀者的肯定和稱贊。
為傳播問陶詩風和問陶文化精神,推進地方優秀文化傳承創新,我們特意編選了這本《張問陶詩歌選讀》小冊,選取張問陶詩歌中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經典詩歌和一些詩歌精句,配上簡潔的注釋,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更加容易感受詩歌的內涵和魅力。
想象一下,兩百多年前的蓬溪詩人,和你同看一片皓月星空,同走一條鄉間小路。從他的詩里感受家鄉的風土人情,感受成長的快樂與煩惱,就像和一位老朋友聊天,既能觸摸歷史的溫度,又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小小共鳴。閱讀張問陶,讓古詩的種子在你心里發芽,長成一片屬于你的詩意小森林。說不定哪天,你也會提筆寫下自己的“真心話”,甚至成長為又一個有情懷、有理想的“蜀中詩冠”呢。
蓬溪縣問陶詩社編選組
二0二五年四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