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怎樣才能更宜居、更綠色、更智能?城市化是21世紀的主旋律。目前,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在未來,這一比例將繼續上升。顯然,我們在看到城市所帶來的破壞力的同時,更要看到城市對人類有利的一面,并進而努力去尋路城市未來。
原文作者 | [英]利奧·霍利斯
本文出處:《理想的城市》,[英]利奧·霍利斯 著,何巖芳 鮑善慈 何曉昕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4年1月版。
進入城市的另一片天地
從地面出發,電梯帶著我平緩地升到半空。人行道在我腳下漸退漸遠,我開始從一個全新的視角觀察眼前的這座城市。擺脫了熙來攘往的人群,凌駕于車水馬龍的喧囂之上,即便只是站在這個高度俯瞰,也令人興奮不已。曼哈頓這個地方,其城市風光總是依著不同的高度而“步移景異”。即便從西14街的地面上到高線公園(High Line)的短短距離,就在肉庫區街道上方25英尺處,你也能感受到。電梯門開啟時,人們離開了城市的地面世界,進入了城市的另一片天地。
高線公園的構想可以追溯到1999年。那一年,紐約市居民約書亞·大衛和羅伯特·哈蒙德夢想將曼哈頓西部長期閑置的高架鐵路來個改頭換面。彼時,這片工業廢棄地已經淪落為雜草叢生的荒野。面對破敗的景象,業主提出了拆除計劃。時任市長朱利安尼也簽署文件,同意拆除。盡管如此,約書亞和羅伯特依然發起成立了非營利機構“高架線之友”,以挽救銹跡斑斑的廢墟。到2002年,紐約市政府改變了主意。三年后,市政廳接過有關高架線改造的事宜。建筑師們亦開始獻計獻策,考慮將它改造為當地社區生活的一部分。
行走在高線公園,《理想的城市》內文插圖。
負責工程的團隊是詹姆斯·科納景觀設計事務所,計劃將一英里長的廢棄高架鐵路改造成一座高出街道路面25英尺的帶狀花園。第一期工程于2006年4月動工,2009年6月9日竣工。自那天起,公園第一區,也就是自甘斯沃爾特街起步,沿著哈德遜河通往西20街的區域,向公眾開放。第二期工程始于西20街,穿過切爾西街區的西部,一直延伸到西30街。相關的建設于兩年后的2011年6月完成。工程最后一期的規劃也已經到位,并預計在西34街附近的賈維茨會展中心收尾。自2012年春季以來,賈維茨會展中心不時承辦一些面向公眾的藝術展覽,包括一系列定期舉辦的廣告牌展示和各類不同的表演。
我不是唯一的游客,高線公園里人流如織,此地早已成為外地觀光客以及紐約本地居民最熱衷的景點之一。公園呈南北走向,往來游客絡繹不絕。與下方的街道相比,眼前游人的步態明顯放慢了許多。是的,在這樣的場所,你不需要步履匆匆,只消悠哉游哉隨意游逛。它提醒我們:城市不僅僅是一個充滿速度、工作和壓力的地方,還有許多其他常常被人遺忘和忽視的品質。
城市可以為每個人
呈現特有的城市形象
事實上,城市足夠廣闊,可以為每個人呈現特有的城市形象。對經濟學家來說,它是一臺賺錢的機器;對地理學家來說,它是一個社會的、地形的生態系統;對城市規劃師來說,它是一團需要合理整理的亂麻;對政治家來說,它是權力交織的地方;對建筑師來說,它是人與石頭相遇的地方;對移民來說,它是幫助自己尋找家園并提高社會地位的希望;對銀行家來說,它是全球龐大交易網絡的一個節點;對自由奔跑者來說,它是需要征服的障礙訓練場。
總之,城市如此復雜,無法給它一個單獨的定義。也許我們所犯的最大錯誤之一,便是將它視作單一的、可度量的。我們必須將城市視為不同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而不能僅僅尋求單一的解釋,或只盯住某一獨特的功能。正是高線公園這樣的場所讓我們重新思考城市以及城市如何讓我們快樂。縱觀歷史,批評者一直都在警告城市的破壞力。自從第一座城市創建以來,城市生活的“原子化”效應不斷受到反對者的指責。古巴比倫廢墟出土的一塊泥板上所刻的文字或許是對城市的最早譴責:
城里人,即便是個王子,也總是吃不飽。
在子民的言談中,他遭到鄙視和誹謗。
面對地里的莊稼漢,他的體能哪里比得上?
長久以來,城市始終被當作人類的毀滅者,甚至是靈魂的毀滅者。散綴于文學作品中這樣那樣的故事,說的是原本善良的旅行者,受到城市的誘惑如何墮落深淵。在描寫地獄時,但丁心頭浮現的便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浪漫主義哲學家讓-雅克·盧梭則認為,城市并非一處自由之地,而是“一個深坑,讓幾乎整個國家的禮儀、法律、勇氣和自由盡喪其中”。
再后來,亨利·福特的觀點大行其道。福特相信:“欲解決城市問題,就得離開城市。讓人回到鄉村,進入一個鄰里間相互熟知的社區……除了讓城里人放棄所謂興旺發達的前程,別無選擇。”福特在汽車銷售上也許是個行家,但他關于城市的言論,就像他關于歷史的名言一樣,凈是些無用的廢話。人們通常關注進入城市生活后失去的東西,卻較少提及在城市生活中所獲得的東西。
《都市寓言》(2024)劇照。
坐在長凳上,稍事歇息,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中諸多不同的部分是怎樣融為一體的,好比灌木和花草在花圃里發芽開花,而花圃則蜿蜒于精心設計的混凝土鋪面。前者由一些人精心照料,后者由另一些人巧妙設計。令人目不暇接的景致還有許許多多,但最為有趣的恐怕還是同在此間悠哉游哉的其他人。誠然,城市是素昧平生之人的相遇之地。有些時候,譬如當下,一縷思緒倏忽飄過,也許,大都市才是我們人類最偉大的成就!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
擁有如此之多的城市居民
理解和欣賞大都市的精髓卻并非易事。人們很容易就錯過了擺在眼前的實證。幾個世紀以來,我們總是被教導說,城市對人有害無益,它使人性墮落,摧毀古老的傳統和生活方式,撕裂家庭,卻幾乎不能提供任何有益的補償,唯有混亂、污垢和噪聲。正是這種對城市的負面解讀,影響了我們的決策、文學和建筑,有時乃至帶來災難性的惡果。
當下,我們面臨著一系列比以往任何時刻更為復雜和緊迫的新挑戰:氣候變化、前所未有的移民潮、有限資源的枯竭以及維系社會的公民價值觀的普遍衰落。不正視它們,后果將會是嚴重的。人類正站在生存與毀滅的臨界點上,而城市是關乎我們未來的平衡支點。聯合國于2007年宣布:世界人口中,已經有50%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為3303992253,農村人口為3303866404)。這當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擁有如此之多的城市居民,而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天18萬的速度增長。到2050年,預計全世界將有75%的人口居住于城市。如今我們已成為城市物種。發達國家的人們早已習以為常,但在其他地區,如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人們才剛剛開始感受到城市化所帶來的震撼。人類正處于歷史上最后一次大規模的遷徙中。
《都市寓言》(2024)劇照。
預計在未來的五年內,雖然倫敦市的人口將僅僅增長0.7%,東京(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增長1%,但科特迪瓦的亞穆蘇克羅將增長43.8%,中國的晉江市將增長25.9%。在我撰寫本書之際,有1.5億至2億的中國人(相當于20個倫敦或6個東京的人口)正輾轉于鄉村與城市之間。不用說,當代城市的理念已不是我們之前所設定的那樣,而且也必然會發生變革。
撰寫本書是為了呼吁大家齊心協力重建城市!讓我們擺脫城市發展懷疑論者的論調,擺脫反城市人士所設立的泥潭。我相信,城市有惠于人類,并且它可能是確保人類生存的最佳方式。正如接下來的章節所顯示的,我們經常誤讀城市,這左右了我們設計、規劃和監管城市的方式。事實上,那些最令人焦躁不安的都市特征,往往是城市最具活力的信號。誤讀的后果是,我們家園最美好的部分遭到扼殺。取而代之的城市理念,不僅阻礙了城市社區的發展,也壓制了城市的復雜性和創造力。
通過探索最新的理念、洞察和革新,我期望就城市化提出新論點,重寫過去的故事,為未來提供新的希望。而為了探尋城市的不同風貌,本書將帶你走訪全球多個地方。同時,它也在深究歷史,試圖找出幫助我們理解當代的連續性與特征。我還將向讀者展示城市的個性屢屢遭到忽視:城市并非一個理性有序的場所,而是一個復雜的空間,它與自然界的有機組織諸如蜂巢或蟻群有更多的共通之處。
這樣的觀察對城市的運作方式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果說城市是一處復雜之地,那么它表現出的某些特征常常遭人低估,而這些特征會左右我們對社區政治結構的看法。這種考察還促使我們重新評估城市,將城市看成一處人造環境,一處創意之地。人類建造城市的方式會影響人類的行為方式嗎?人類能否創造出令人創意大發的場所?此外,我將特別關注社區建設與信任問題如何成為構建幸福城市的核心。
《都市寓言》(2024)劇照。
即便站在高線公園,只要沿著那些向外輻射的街道極目遠眺,我們就必須承認:城市是一處兩極分化之地,既不平等也不公正。它引來了超級富豪,也擠滿了極端貧困的人。前者竭盡所能地占有并享用大都市最好的資源,后者在掙扎中苦苦求生。在未來的幾十年里,世界上的貧民窟將成為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這些都是令人絕望之地,缺少資源,沒有任何安全保障,非正規經濟也不穩定。
此外,大都市也是氣候變化大辯論的前沿陣地。城市僅僅占地球表面積的2%多一點,但所消耗的能源至少占人類能源消耗總量的80%。如果我們不能讓城市更具可持續性,它們很容易就變成人類的墳墓,而不是方舟。人們在高線公園走來走去,坐在長椅上聊天,脫掉鞋子把腳伸進淺水池。年幼的孩童一邊戲水一邊咯咯地笑著,直到衣服都濕透了。眼前的景象提醒我城市在以怎樣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甚至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是時候重新思考城市了,趁現在還不太晚。
本文選自《理想的城市》,為該書的前言部分。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
本文經出版社授權刊發。作者:利奧·霍利斯;摘編:何也;編輯:張進;導語校對:趙琳。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文末含《新京報·書評周刊》2024合訂本推廣。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大家記得將「新京報書評周刊」設置為星標
不錯過每一篇精彩文章~
2024書評周刊合訂本上市!
點擊書封可即刻下單
了解《新京報·書評周刊》2024合訂本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