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 8 點,32 歲的老陳準時拎著公文包出門。妻子不知道,這個在互聯網行業打拼十年的男人,三個月前就被裁員了。
他的目的地不是寫字樓,而是 20 公里外的虎山公園 —— 那里有免費 Wi-Fi 和長椅,夠他 “上班時間” 刷簡歷、看報告。像老陳這樣的 “假裝上班族”,正在城市角落上演無聲的生活劇。
當失業被包裝成通勤,我們不得不警惕:比暫時沒工作更危險的,是在 “假裝” 里丟了直面生活的勇氣。
一、假裝上班,騙得了家人卻騙不了生活的真相
深圳圖書館里,26 歲的小朱每天打開筆記本電腦,屏幕上卻是投了 83 份簡歷后的空白頁面。曾經在教培行業風光的他,為省地鐵費,每天步行 1 小時 “上班”。手機里 3 個鬧鐘,精準復刻著從前的工作節奏。
在北上廣深的圖書館、咖啡館,這樣的場景很常見。有人在麥當勞刷一天短視頻,卻跟家人說 “在跟進項目”;有人在公園對著空白筆記本寫寫畫畫,解釋 “在構思方案”。數據顯示,2024 年超 40% 的失業者用 “假裝上班” 瞞家人,每月還花 200 - 500 元在 “通勤行頭” 和 “辦公場所”。
這些謊言背后,是不敢直視的現實。老陳啃饅頭時,盯著房貸還款提醒;小朱不敢說賬戶余額只剩 2000 元。正如網友所說:“我們能用西裝革履包裝狼狽,卻蓋不住銀行卡的嘆息。假裝成了日常,騙走的是重回正軌的時間?!?/p>
二、當 “上班” 變成表演,我們正在透支未來的可能性
杭州某創意園,22 元一天的 “假裝上班工位” 火了。大四學生小王每天花 45 元租工位剪畢業論文,卻在朋友圈曬 “認真工作” 照。園區 80% 的租客是待業青年或自由職業者,他們享受 “朝九晚五” 儀式感,卻很少真正提升技能。
反觀那些在低谷蓄力的人:35 歲的前程序員老張失業后,用三個月掌握 Python 數據分析;前銷售主管李姐寫成的《實體店鋪運營手冊》被企業購買。他們知道,失業是校準人生的契機。
但 “假裝上班族” 陷入了惡性循環。心理學專家說,長期 “表演” 會模糊現實認知。在網咖 “上班” 的小輝,沉迷虛假充實感,三個月技能沒提升,面試也越來越差。當我們用 “假裝” 填滿時間,就是在給未來挖坑。
三、比失業更可怕的,是在 “假裝” 中弄丟了直面生活的勇氣
上海有個 “假裝上班公司”,每天 50 多人花 9.9 元買 8 小時工位。他們穿著體面襯衫,聊天卻避開 “失業” 這個詞。老板發現,困住他們的不是錢,而是害怕承認失敗。
42 歲的前部門經理老周,失業后每天開車到咖啡館 “處理工作”,不敢告訴高考的兒子自己已離職。直到兒子發現裁員通知書,他才明白,自己輸掉的不是工作,而是坦誠的勇氣。
“假裝上班” 流行,反映出人們對 “成功” 的單一認知。但真正的成熟,是敢于直面生活。就像在公園寫簡歷的前高管,主動說 “我需要調整期”;在便利店兼職的前創業者,坦然告訴孩子 “爸爸在嘗試新可能”。放下執念,才能抓住新機會。
失業是人生的逗號,“假裝” 卻可能變成阻礙前行的句號。愿我們都有直面生活的底氣,在真實中重新遇見勇敢的自己。畢竟,人生最精彩的,不是按別人的劇本演,而是親手寫下破局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