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男人,竟然得了產后抑郁。"這句話出自33歲寶爸的視頻自述,迅速引發全網熱議。在傳統認知中,"產后抑郁"似乎是母親的專屬困境,但這位獸醫碩士畢業的爸爸用親身經歷揭開了另一個真相:全職帶娃的崩潰,不分性別。
男子曾是寵物用品行業的銷售精英,妻子在體制內工作。
孩子出生后,因雙方父母無法幫忙、經濟條件有限,在他看來自己做寵物用品銷售,自由度更高一些,所以他主動承擔起全職帶娃的責任。
然而,每天6點起床沖奶粉、陪玩、做家務的連軸轉,讓這位曾經的職場強人陷入身心雙重危機。
從原來每個月的收入平均下來有2萬左右,到現在全職在家基本只有千把塊,還不是每個月都有。
生活狀態的嚴重落差,讓他有了一種失衡感。
雖然陪娃是幸福的,但是這種失衡感在帶娃越久,內心也就越不舒服。
“有時候,我覺得我被浪費了。”
孩子在八個月到十五六個月大的時候,每隔3小時左右就會起經歷一次夜。作為奶爸的他需要時刻關注著。
“她醒我也醒,睡不踏實。那段時間,我整夜整夜地失眠。”
后來,娃不半夜醒了,但是他卻繼續半夜沒睡覺。
“因為只有半夜才是屬于我自己的時間。刷短視頻,或者打兩盤游戲。大腦被激活后,即便我不想再刷了,也遲遲不能入睡。”
睡不著的夜晚,奶爸回想之前的工作,感覺落差很大,壓力不斷襲來。心里苦悶之余,“越想越睡不著,只能閉著眼逼自己硬睡。”
此外,長期抱娃姿勢引發腱鞘炎,最讓他難過的是,家人的不理解。
有一次娃生了一次大病,直接住進了PICU(兒童重癥監護病房),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書。
在陪護的整整5天,奶爸沒洗過澡,換過衣服,直至孩子萬幸康復。可是換來的是自己父母的埋怨。
“怎么帶個孩子都帶不好,我們小時候帶你就沒這么多事。”
那一刻,奶爸只感覺委屈。
不僅如此,更致命的是情感孤立。妻子周末回家不僅未給予安慰,反而指責他"沒給寶寶換新衣服"。這種長期情感忽視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兩人在孩子一歲半時離婚。
后來,奶爸利用短視頻賬號分享自己的帶娃日常,沒想到意外獲得不少的關注。
“幾乎沒有人從男性視角出發講帶娃抑郁,而我講的又是寶媽們真實經歷的,確實有共鳴。”
她們看到視頻后轉發給老公,有人看到會理解寶媽的處境,也有人覺得我為了流量故意搞噱頭。
在視頻中,奶爸表示男性雖無激素波動,但育兒壓力、角色轉換失控同樣可能誘發抑郁。同時共鳴生育后的全職帶娃的寶媽,多次呼吁對寶媽多一點關愛,對“產后抑郁”多點關注和理解。
后來,前妻也看過視頻,看完她才知道原來有這么多她從未注意過的事情。
如今雙方都反思自己的問題,現在她依舊每周末回家帶娃,算是復合的狀態。
其實,產后抑郁不只是在女子身上,在網上看到了偶發地有關男性產后抑郁的文章。
在社交平臺上,有人發布自己的丈夫,因育兒壓力、睡眠不足、家庭環境混亂等因素,患上產后抑郁。
在相關的描述里,還有人表示在孩子哭鬧時崩潰的經歷:深夜哄睡無效,孩子因脹氣持續哭鬧,他試遍所有安撫方法均無效,直到偶然發現"飛機抱"才緩解女兒情緒。
而自己卻因長期睡眠不足、壓力過大,出現胃炎、心肌炎等身體問題,最終確診抑郁癥。
其實,男性產后抑郁常與新手爸爸角色適應不良、經濟壓力、睡眠不足等因素有關。
每當他們出現"感覺被全世界遺棄",這種心理崩塌就跟前面全職帶娃奶爸的"無價值感"形成呼應。
如果你一直以為“產后抑郁癥”這個名詞是一種“專屬”于母親的痛苦。但實際上,父親也會得“產后抑郁”,并且這種情況其實很多見。
2010 年發表在《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全世界范圍內有 10% 的男性患有產后抑郁癥。
與女性的產后抑郁不同的是,患有產后抑郁的男性會更像一位“沉默的父親”,其病癥表現會更加隱蔽。除了感到煩躁、壓力大之外,父親的產后抑郁還會有這些癥狀:長時間的情緒低落,對于各類活動明顯喪失興趣;體重的明顯波動;疲憊、嗜睡或睡眠不足;生理性的躁動;感到愧疚沒有價值;無法集中注意力;偶爾想到死亡等等。
育兒困境背后的社會癥結
這兩個案例像鏡子,照見現代家庭的隱秘裂痕。
- 性別枷鎖:男性全職帶娃雖逐漸增多(美國全職爸爸占比從5%升至18%),但仍面臨"吃軟飯"的偏見。就如同全職帶娃的奶爸所說:"不工作就沒錢,空陪孩子最沒意思",折射出社會對男性經濟角色的固化期待。
- 情感荒漠:當育兒成為"單兵作戰",再堅強的伴侶也會崩塌。全職奶爸渴望妻子說"帶娃辛苦了",實則是對情感聯結的渴求。
- 支持系統缺失:從腱鞘炎到病危通知書,全職父母的身體與心理警報常被忽視。社區育兒支持、心理咨詢渠道的匱乏,加劇著家庭孤島效應。
重建家庭,從看見開始
全職奶爸的故事的溫暖后續,視頻發酵后,前妻開始理解他的付出,兩人正嘗試復合。這提醒我們:育兒不該是性別戰場,而是需要全社會托舉的生命工程。
或許,下次看到爸爸抱著嬰兒手忙腳亂時,我們可以少些嘲笑,多些搭把手;當媽媽滿臉疲憊時,伴侶能說句"你辛苦了"。
家庭不是獨木橋,而是需要每個成員互相攙扶的漫長征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