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7樓8樓鬧矛盾,9樓的住戶卻被折騰得生不如死。
4月21日,廣州黃埔區夏港街道保稅社區某小區的9樓業主支先生向記者大吐苦水。
支先生說,他們全家這3年無辜“躺槍”,作為“局外人”的支先生一家反而成了最大受害者——書房吊燈高頻晃動、臥室床頭柜茶杯泛起漣漪,孩子寫作業都手抖,其妻子更出現神經性偏頭痛,過得苦不堪言。
“每天凌晨1點到4點準時震動,就像有人拿著電鉆抵著地板在鉆。”支先生展示著手機里密密麻麻的錄音文件,2021年6月至今已存下217段“震樓證據”。
記者現場實測發現,這種每分鐘60次的精準震動絕非普通生活噪音,疑似專業震樓器所致。記者用專業儀器測了測:大部分時間噪音在40分貝以下,乍一聽似乎“不算吵”。但低頻震動最要命!長期暴露在這種環境下,人會出現頭疼、失眠、焦慮等癥狀,甚至影響心血管健康。
支先生懷疑,7樓住戶是在家中安裝了“震樓器”,遠程遙控報復8樓鄰居。
支先生憤怒地說:“2020年9月開始,樓下七樓、八樓不知道什么原因起了矛盾,據說是8樓噪音太大又無法勸阻,七樓住戶一生氣選擇了搬離,家里卻好像安裝了震樓器,連手機APP遠程控制震動,一到中午晚上休息的時候就開始了,那個聲音不像家里生活產生的噪音,尖銳刺耳,腦瓜子嗡嗡的,一開始以為樓下發出的,下樓詢問才知道是七層住戶家發出的,我感覺八層都沒有我家吵,我是一個不太愛計較的人,平常路邊修路聲音我都不當回事,睡得那叫一個踏實,但是這個聲音實在讓我百爪撓心,即將奔潰。”
支先生告訴記者,整整三年,他找遍了物業、社區和派出所,因為七樓住戶退出了樓棟業主群,電話也打不通,物業也沒辦法,期間也有人打了110,苦于沒有證據,110也沒辦法,不能強制入戶檢查。8樓住戶的家人也被震跑了,如今只剩下男業主獨自堅守。
支先生稱,2024年11月,民警到7樓住戶所在的公司去拜訪,震樓器的聲音消失了一段時間,2025年3月,這樓下的“震樓器”又開始工作了。
無奈,支先生只得打算賣房搬走,遠離這個“是非之地”:“我和媳婦商量把房賣了,換個地方住,趁現在這個消息擴散得還不太嚴重,有一天人盡皆知的時候就賣不出去了,我已經把房源掛中介了,比市場價每平米便宜一千,希望趕快賣出去。”
法律上,40分貝算不算噪音?律師明確說:只要影響生活就算違法!但問題在于,誰去抓現行?根據我國《民法典》關于相鄰權的規定,7樓業主的騷操作已侵害了鄰居的合法權益,不論是8樓業主還是9樓的支大爺,都有權利拿起法律的武器要求7樓業主停止侵害,排除防礙和賠償損失。
當然前提是要做好證據收集與固定,做好噪聲記錄與時間關聯性證明材料。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
中國物業管理協會專家張明宇指出,現有《民法典》288條雖規定相鄰權,但針對故意制造隱蔽噪音的情形,缺乏強制檢測手段。
廣州律協維權委主任陳亮建議:“支先生可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生態環境侵權舉證責任規定》,申請法院強制入戶調查,但需先行墊付數萬元鑒定費。”
目前,居委會正繼續排查聲音源頭并積極調解7樓和8樓住戶間的矛盾,律師表示相鄰方有權起訴要求停止侵害。
噪音報復的本質是以惡制惡的較勁。當樓上樓下把房子變成戰場,丈量的不是仇恨而是文明缺失。鄰里相處本需“樓上腳步輕、樓下心態寬”的雙向體諒,而非用震樓器摧毀最后一絲溫度。三年“震樓”震碎的不只是寧靜和健康,更是同住一屋檐下的信任和溫暖。
這件事引發了廣大網友關注,4月22竟登頂微博熱搜榜首,目前仍位列廣州同城榜第1位。網友們大都認為其實8樓住戶才是“罪魁禍首”——
“為什么要罵七樓?肯定有原因才這樣干的。”
“能讓七樓堅持幾年這么干的,八樓只能說也不是善人,只是九樓確實倒霉。”
“7樓是不對,7樓為什么要這樣做?那還不是8樓造成的,對8樓怎么處罰?這個問題的根源是8樓造成,所以要處罰也是先處罰8樓,8樓改變了后,7樓繼續那就是7樓的問題了,這時候處罰7樓就沒有問題。”
“樓上樓下鬧矛盾,99%都是樓上的原因,樓下逼不得已才使用的震樓器。”
“先懲8樓造惡者,7樓反抗聲自然消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