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美求真筆墨精,呂律調諧繪彩屏。
丹心一片融山水,青史留芳藝苑情。
文章/來源網絡
編輯/尚呂丹青
天津美術學院辦學歷史悠久,傳承了南宗張大千、劉君禮、呂云所及北宗溥儒、王頌馀、白庚延的兩派山水畫范式與風貌,創建有一套完整的山水畫教學體系。
呂云所是一位非常敏銳、激情且富有繪畫天賦的藝術家,他早年師承秦仲文、劉君禮諸先生,藝術創作更多地受到了劉君禮積墨山水的影響。呂云所早年以“漳河畔”組畫一舉成名。作為他1962年河北天津師范學院(天津美院前身)的畢業創作,這套組畫由《河畔人家》《太行秋色》《收獲季節》和《溪邊牧歌》四幅作品組成,以家鄉太行山腹地流出的漳河為背景,描寫了當時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農村出現的新風貌。
畫作擺脫了當時流行的通過情節描寫來說明主題的創作模式,而偏重于以景寫情的表現方法,從而顯現出畫家長于借景抒情的創作特征?!罢暮优稀苯M畫在當時產生的影響并不局限于這種鄉土詩情的抒發,更在于在這些近于西畫風景的圖式里很好地發揮了筆墨的作用?!罢暮优稀苯M畫是通過鄉土意識去描繪太行風情的,而不是純粹的太行山水畫,它是呂云所探索太行山水畫的第一步,其對于太行造型的概括、對于皴中有勾的粗樸筆墨嘗試,都可謂他未來太行山水畫的雛形。
20世紀60年代,除了“漳河畔”組畫,呂云所還創作了接近這一組畫的《太行之秋》《鋤禾當午》以及大量的中國畫人物寫生。其中用中國畫筆墨塑造的鄉村車馬倌挑燈縫鞍的《老來紅》,不僅入選了全國美展并被選送到歐非七國展出,而且這是他用水墨塑造太行山民人物形象的開始。呂云所的太行水墨人物寫生一直延續到70年代,這對于他用中國畫深入地理解太行人民、磨礪自己的筆墨語言都不無益處。
60年代初,呂云所和那個時代的許多畫家一樣,畫了較多的插圖與連環畫,如《耿長鎖走過的道路》《抗洪凱歌》《重見光明》等。其中《雙十春》連環畫選頁入選了1964年舉辦的第四屆全國美展。連環畫對于眾多農民形象的塑造以及勾線白描的運用,讓呂云所進一步切近農民生活與農民形象的表現,這其實是從現實的角度豐富和沉淀了他繪畫中的鄉土詩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