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記者從安徽省生態環境廳獲悉,安徽省完成2024年生態質量樣地監測,共覆蓋5大生態類型410個生態質量樣地,涉及全省16個地級市、100個縣(市、區)。摸清了生態樣地的“家底”,完善了從山頂到海洋“天空地?!币惑w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
410個生態質量樣地監測完成
近日,安徽省生態環境部門公布,2024年,覆蓋全省的410個生態質量樣地監測項目全部完成。
本次全覆蓋監測共記錄維管束植物300余種,其中包括野大豆、蕙蘭、中華獼猴桃、粗梗水蕨、龍舌草等13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鳥類150余種,其中包括1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以及黑鳶、畫眉、鴻雁等2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50余種浮游植物、40余種浮游動物、30余種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同時,記錄了包括喜旱蓮子草、鳳眼蓮、加拿大一枝黃花、小蓬草、福壽螺等在內的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記者獲悉,該項目涉及全省5大生態類型樣地,分別為森林、濕地、城鄉、農田、水體五大類。在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生態空間加密布設,實現高水平監測支撐高效能生態保護監管。
1個小時記錄到5種猛禽
在各樣地的監測過程中取得了豐碩成果。比如,在安慶市太湖縣一處森林類型監測樣地,調查人員在進行鳥類調查時,1個多小時內先后記錄到蛇雕、黑鳶、鳳頭鷹、赤腹鷹、紅隼等5種猛禽,而它們均為珍貴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太湖縣發現如此眾多的猛禽,反映出當地在生態保護和林業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池州市多個濕地類型樣地點位,調查人員均近距離拍攝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水雉。在蕪湖市、安慶市也數次記錄到了該物種。水雉對生態環境要求極高,是濕地生態系統重要的指示物種。其在沿江三市的大量出現,不僅意味著相關區域的濕地生態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生態環境得到優化。
在合肥長豐縣一處農田類型監測樣地,發現了國內幾乎銷聲匿跡的無斑雨蛙種群聚集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4年給它的評級為無危(LC),但有長期從事蛙類觀測研究的學者在尋找無斑雨蛙時發現,它們的數量也許早已驟降到幾百只左右的極度瀕危級別。此次生態質量樣地調查監測在長豐縣發現無斑雨蛙,證明該物種在合肥沒有功能性滅絕。
AI、大數據模型將上場
安徽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樣地監測工作為安徽省生態質量監測評價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穩定性、可持續性等綜合評估提供寶貴的數據積累和科學依據。
下一步,我省將持續開展生態質量樣地的常態化監測工作,對2024年底生態環境部新增的4個城鄉類型樣地進行補充監測。同時,還將發揮生態質量綜合站作用,推動生態質量監測網絡高效運行,探索數智化監測,充分利用大數據模型、AI自動識別等智慧化手段,提升監測能力和水平,為全面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安徽提供有力監測支撐。(廖啟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