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年前的今天(1775年4月23日),一個男孩出生在倫敦考文特花園,他就是威廉·透納,被譽為“光之畫家”,也被視為西方的第一位現代畫家,他對印象派繪畫發(fā)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在上海,來自英國泰特美術館的展覽“對話透納:崇高的回響”(Dialogues with Turner: Evoking the Sublime)正在浦東美術館展出。
這位受人尊敬的藝術家創(chuàng)造了開創(chuàng)性的神祇、傳奇和失落文明的場景,但最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代表了英國復雜的靈魂。透過250年的時光,為何透納至今仍然被認為是英國最好的藝術家之一?
透納自畫像,1799年(2020年的英鎊紙幣上選用了透納肖像)
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年4月23日—1851年12月19日)從未跨越大西洋,也從未航行過愛琴海。對于透納而言,一趟橫跨英吉利海峽的渡輪就足以讓他領略大海的偉大與壯麗。1803年,他的畫作《加萊碼頭》(Calais Pier)記錄了他首次抵達法國時的感受,畫中波濤洶涌的綠色海浪看似即將吞沒那座脆弱的木棧橋,英國的乘客們預計將在這里下船。他對大海既著迷又恐懼,這片水域固有著強大的力量,卻總在變幻、溶解、侵蝕……
透納,《加萊碼頭》,1803年,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
2025年是透納誕辰250周年,為期一年的“透納250”(Turner 250)紀念活動正在陸續(xù)展開,倫敦的泰特不列顛美術館、透納當代美術館、曼徹斯特惠特沃斯美術館、蘇格蘭國家美術館,以及美國收藏透納作品最多的地方耶魯英國藝術中心等均正在或將要推出透納特展。尤其今年11月,泰特美術館將推出“透納與康斯特布爾”大展,讓透納與他的最大對手康斯特布爾同場較量。
透納,《藍色的瑞吉山,日出》,1842年,紙上水彩,英國泰特美術館(在浦東美術館展出至5月10日)
在上海,來自英國泰特美術館的展覽“對話透納:崇高的回響”(Dialogues with Turner: Evoking the Sublime)正在浦東美術館展出,展覽將80件透納的經典之作與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并置,在古今交匯中重新詮釋“崇高”的美學概念。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中國觀眾直面透納的筆觸。尤其其中的水彩作品,待展出結束后將回到泰特倉庫,并進入長達十年的“休眠期”。
浦東美術館“對話透納:崇高的回響”展覽現場,“序曲 一間暗室”中呈現的透納描繪月光的水彩作品
為何說生于250年前春天的透納,仍是英國最偉大的藝術家?部分原因或許在于透納深刻意識到一個事實:對透納而言,英國作為是一個島國,被恐怖和冒險所環(huán)繞。一步之遙,就進入了充滿危險的海洋世界。在《伊夫海景》(Iveagh Seapiece)中,漁民們正把漁船拖上海灘,一道如墻般的海浪正向他們涌來。一艘漁船仍漂浮在洶涌的海水中,離岸如此之近,卻依舊危機四伏。
透納,《伊夫海景》(漁民拉船上岸的海岸場景)
盡管透納成長于島國,但他的想象力卻超越了島嶼。他的創(chuàng)作涵蓋了失落的文明和古老的神話、他穿越過的山脈和他從未涉足的海洋。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以來,歐洲的政治局勢變得動蕩不安,戰(zhàn)爭將英國困在了皇家海軍的“木質墻壁”(注:“木質墻壁”指英國皇家海軍的戰(zhàn)艦,這些戰(zhàn)艦通常由木材建造,象征著英國海上力量的防御墻)背后。當短暫的和平時期到來時,這位年輕的風景畫家抓住了機會旅行,他曾觀看過法國東部馬孔的葡萄酒節(jié),驚嘆于勃朗峰——根據他次年展示的畫作來看。在他親眼見到歐洲大陸之前,他便已經描繪了傳說中的意大利。終其一生,他不斷地進行著歐洲畫家的朝圣之旅,前往威尼斯、羅馬、海德堡和圣哥達山口。
透納,《威尼斯嘆息橋、總督宮及海關大樓:正在畫畫的卡納萊托》,1833年展出,桃花心木板上油畫,英國泰特美術館(在浦東美術館展出至5月10日)
因為交通不便,18世紀的英國感覺比現在大得多。每一段距離都顯得更廣闊,每一條道路都感覺更漫長。從倫敦到切斯特、紐卡斯爾或??巳匦枰獛滋鞎r間。似乎小巷盡頭,就有未曾探索的土地。當年輕的透納開始進行寫生旅行(1792年到威爾士,1797年到英格蘭北部),像在神秘的土地上行進。
透納,《從冰海向上望塔庫爾針峰》,英國泰特美術館(在浦東美術館展出至5月10日)
浦東美術館“對話透納:崇高的回響”展覽現場,展出的透納速寫本
透納在英國和歐洲旅行,帶著滿滿的速寫本歸來,在倫敦畫室作畫。他展現出驚人的藝術才華,14歲時便被倫敦皇家藝術學院錄取。他從未經歷過失敗,事業(yè)一起步,便無需再擔心貧困。他是一座藝術的高峰,留下了大量的素描、水彩、版畫以及油畫,許多作品在他1851年去世時都遺贈給英國。然而,除了他的作品,你幾乎無法從他的個人生活和性格中看出什么——他在泰晤士河附近建了一座房子,繼續(xù)工作;最終與情人索菲亞·布斯一同定居切爾西,并在那兒去世,臨終時能看到泰晤士河的景色。他的靈魂深藏于他的藝術中。
透納,《為幽冥號捕鯨船歡呼,又是一條大魚!》,英國泰特美術館(在浦東美術館展出至5月10日)
透納向世人展示了英國的土地,但他并不完全是憑空捏造的。在他1835年左右以金黃色水彩畫創(chuàng)作的《達勒姆》(Durham)中,他將大教堂和那座帶有雙塔的諾曼底風格建筑通過45度角轉動,使其更適合視角,并賦予它如意大利風景一般的金色陽光。但他也記錄了真實的景象。在前景的橋上,有幾個小小的身影,可能是疲憊的旅人,他們尋找食物、工作、庇護,仰望著那座耀眼的大教堂。這就是他的訊息:我們或許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壓抑、不公的時代,但抬頭看看,看到光明,你就能被突如其來的美麗提升,被希望的光輝照亮。
透納,《達勒姆》,約1835年,蘇格蘭國家美術館
他對世界的視野充滿了悲劇與可能性的對立,從日常觀察到血腥的神話。在他1811年的畫作《阿波羅與巨蟒》(Apollo and Python)中,希臘光明與理性的太陽神剛剛殺死了一只象征非理性的巨蟒。但這是一場空洞的勝利,因為我們還能看到其他扭曲的蛇形怪物,仍在混亂的樹林中潛伏。在他最偉大的神話畫作之一《尤利西斯諷刺獨眼巨人波呂斐摩斯:荷馬史詩》(Ulysses Deriding Polyphemus: Homer’s Odyssey)中,西西里海岸的海景被火焰和煙霧照亮,獨眼巨人波呂斐摩斯在埃特納山上咆哮,而希臘英雄尤利西斯和他的船員們則在大笑中逃脫了這只被弄瞎的怪物。但那片燃燒的天空并不是自由的真實象征,反而是虛假的承諾。波呂斐摩斯召喚父親海神波塞冬復仇:海神將吞噬尤利西斯的船員,延緩他回家的路程。
透納,《阿波羅與巨蟒》,1811年,英國泰特美術館(在浦東美術館展出至5月10日)
透納為何如此熟悉古典文化?雖然很容易因理發(fā)師之子的身份,將其視為工人階級的英雄,但他并非站在精英文化之外。他成長的時代,商業(yè)競爭和藝術創(chuàng)新并進,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托馬斯·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喬治·斯塔布斯(George Stubbs,1724-1806)、約瑟夫·賴特(Joseph Wright,1734-1797) 等人的作品讓英國藝術煥發(fā)生機。
作為皇家藝術學院的學生,他需要從古典藝術的石膏像模型中進行繪畫學習,同時也要吸收當時的當代藝術家如理查德·威爾遜(Richard Wilson,1713 - 1782)和喬舒亞·雷諾茲(Joshua Reynolds,1723 - 1792)的學術性思考。透納生活在一個藝術高度發(fā)達的時代,藝術不僅僅是技能的傳授,更是思想、文化和歷史的學習。
透納,《阿波羅與達芙妮的故事》,英國泰特美術館(在浦東美術館展出至5月10日)
透納的時代也是浪漫主義的時代,那時自然被視為一種宗教來崇拜。他從1790年代開始參加皇家藝術學院的夏季展,而那個時期的詩人們也在嘗試以民間形式,歌頌大自然的喜悅。1798年,威廉·華茲華斯(Wordsworth )和塞繆爾·泰勒·科爾(Coleridge)編寫了《抒情民謠集》,其中包括《古舟子的歌》和《丁特恩修道院上幾英里的詩行》。透納的早期藝術顯然與浪漫主義一代緊密相連。在湖區(qū)詩人們突破的同一年,他巧妙地展示了他的作品《坎伯蘭康尼斯頓荒山的清晨》(Morning Amongst the Coniston Fells)。
透納,《坎伯蘭康尼斯頓荒山的清晨》,英國泰特美術館(在浦東美術館展出至5月10日)
作為一位有意識的浪漫主義者,他認同了“畫意”(picturesque)與“崇高”(sublime)理論,并認為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一種詩意的表達。風景畫在17世紀已有發(fā)展,但在浪漫主義時代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因為自然成為了理想的承載體,甚至在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中,音樂也描繪了風景。
透納,《海與天空》,英國泰特美術館(在浦東美術館展出至5月10日)
透納并不認同華茲華斯那種謙遜的聲音。他的英雄是拜倫,這位最具貴族氣質、冷靜且激進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甚至寫了一首拜倫式的詩《希望的謬誤》(The Fallacies of Hope)。他會像拜倫筆下的恰爾德·哈羅德(Childe Harold,出自《恰爾德·哈羅德游記》)一樣,前往威尼斯及其他意大利城市,力圖融合旅行報告和政治辯論的風格作畫。他表現滑鐵盧戰(zhàn)役慘烈后果的作品,描繪了一片在夜晚閃光燈光照射下堆滿屠殺尸體的泥沼,并附上了拜倫對這一場景的描述:“大地厚厚地覆蓋著泥土 / 這些泥土將被她的泥土覆蓋,堆積成墳 / 騎士與馬——朋友、敵人——混雜在一起,葬身于一場血腥的葬禮!”他對詩人的認同,展示了他想成為那種藝術家的形象:政治化、冒險者,且擁有一顆激情的心。
透納,《格勞賓登州的一次雪崩》,英國泰特美術館(在浦東美術館展出至5月10日)
透納既是光的畫家,也是時間的畫家。他能讓你驚嘆于巖石和建筑的古老,感受到它們如何經受住歲月的考驗。歷史作為生存的主題貫穿于他對卡那封城堡(Caernarfon Castle)和羅馬廣場(Roman Forum)的畫作中。然而,他也能描繪出突如其來的毀滅,一瞬間摧毀掉數百年不變的風景。
透納,《卡那封城堡》,約1798年,英國泰特美術館
1834年倫敦議會大廈發(fā)生火災時,他在現場畫下了紅色火焰反射在泰晤士河中的畫面,以及圍觀的人群,展示了幾世紀的歷史化為灰燼,英格蘭政府的中世紀心臟被摧毀。但他對這一事件的畫作是悲悼災難,還是為新的開始而歡呼呢?透納特納或許熱愛過去,但他更為激動的是變革——甚至是吞噬舊秩序的火焰。
透納,《議會大廈的大火》(遠景),威廉·透納,1834-1835年,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透納,《議會大廈的大火》(近景) ,威廉·透納 ,1834-1835年,費城美術館藏
這種對歷史的矛盾視角正是特納250周年紀念如此重要的原因。他的生卒年具有特殊意義。生于前工業(yè)化的世界,他一直活到1851年,那一年彰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工業(yè)力量的第一屆世博會舉行。法國革命及其引發(fā)的戰(zhàn)爭在他早期的藝術中占據了重要地位。但他也見證了工業(yè)革命,并從中發(fā)現了新的能量。對透納而言,工業(yè)并不單純是“破壞”,更是自然力量的釋放(從科學角度來看,這正是它的本質)。在《斯塔法島的芬格爾巖洞》(Staffa, Fingal’s Cave)中,蒸汽統治了波濤,畫作以一個悖論為樂——游客通過現代技術奇跡,乘坐蒸汽船來觀賞古老的自然奇觀。
透納,《斯塔法島的芬格爾巖洞》,1832年,耶魯英國藝術中心
過去的消逝與未來的明亮碰撞,在他1839年的畫作《奮戰(zhàn)中的特美雷爾號》(The Fighting Temeraire)中得到了體現。透納青年時代的世界已經消逝:其中的一件最后遺物,一艘參加特拉法爾加海戰(zhàn)的戰(zhàn)列艦,正被拖向最后的安息之地,背景是一片閃閃發(fā)光的青銅色水面,足以與他畫中的任何神話海洋相媲美。
透納,《奮戰(zhàn)中的特美雷爾號》, 1839年, 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
泰晤士河是透納見過的第一條河流。它的潮汐讓他最初感受到水的神秘與不穩(wěn)定。在這里,一切都是不牢固的,沒有任何保護者。透納臨終時據說曾說:“太陽是上帝!”如果是這樣,海洋便是魔鬼。從1840年首次展出以來,《奴隸投尸海中,死者與垂死者》(Slavers Throwing Overboard the Dead and Dying,又名《臺風來臨》) 一直被認為是他最杰出的杰作。維多利亞時期的藝術評論家約翰·羅斯金的父親為兒子買下了這幅畫,羅斯金崇敬這幅作品,卻無法忍受與之共處,不僅僅是因為畫作中的人類內容。這是透納最令人心碎的天空,浸染著血腥的深紅和紫色,它的怪異光芒感染了那些綠色的波浪,那里怪魚成群結隊。然后是人類:水中的腿和手臂,被鐵鐐和鏈條壓住。畢竟,病態(tài)的并不是天空和海洋,而是船上所代表的人類社會。大自然既不神圣也不被詛咒。那么人類呢?
透納,《奴隸投尸海中,死者與垂死者》(又名《臺風來臨》), 1840年
透納的遺產是什么?你可以稱他為海洋的倫勃朗,或者是風景畫的達·芬奇——他具有這些藝術家的普遍性和復雜性。偶爾也有批評者稱康斯特布爾更加真誠,或者認為透納的巨大創(chuàng)作量顯得浮夸和怪異。
透納,《月光,米爾班克習作》,曾于1797年展出,桃花心木板上油畫,英國泰特美術館(在浦東美術館展出至5月10日)
但透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希望繪畫能夠同時觸動靈魂,激發(fā)感官,并通過對歷史、政治,甚至時間與空間的深刻思考,挑戰(zhàn)人們的思維。當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如今的韋伯望遠鏡開始傳回數據時,NASA將這些數據轉化為煙霧般、崇高的深空圖像,而我們如今正借此導航我們的宇宙。這些浪漫的星云最像什么?當然是透納的畫作。
透納,《波濤洶涌的大海與海豚》,約1835-1840年,布面油畫,英國泰特美術館(在浦東美術館展出至5月10日)
注:本文編譯自喬納森·瓊斯對于透納誕辰250年的藝術評論,浦東美術館“對話透納:崇高的回響”展覽將持續(xù)至2025年5月10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