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能源產業家,作者 | 范舒雨,編輯 | 陳帥
“贊比亞有300多家,尼日利亞更多有400多家,肯尼亞都200多家。”
非洲一家儲能電池倉庫前,一個中國小哥指著背后的小型儲能產品說著。他口中的900多家不是別的,正是中國人開在非洲的新能源工廠。
公司遍地開花,但市場依舊火熱非常。
非洲的儲能工廠
新能源出海非洲的造福故事,我們在德業的最新財報里就得以窺見:
2025年第一季度,德業又大賺了7個億,同比增長50%以上,甚至毛利都在40%以上。誰看著不眼紅?
在美國關稅風暴、歐洲需求疲軟、中東巨頭割據的背景下,非洲成了新能源前所未有的出海熱地。
兩組數據感受一下:
在剛剛結束的最新一屆廣交會上,涌進了超20萬的境外采購商,創下新紀錄,而其中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占到了72%。
同樣在前不久閉幕的2025年非洲未來能源展上,參展的全球600多家企業中,有70%都來自中國。
在非洲待了7個年頭的李勇瑞在這一塊深有體會。他是一家專注非洲市場咨詢公司的負責人,公司的主要業務就是為希望來非洲發展的中國企業提供落地咨詢的服務。
而最近,找他的新能源企業格外的多。
“肯尼亞的新能源廠遠遠不止200家。”
李勇瑞告訴我們,雖然市場上沒有確切數據,但他們摸排下來單單是肯尼亞,中國來賣貨的至少500家,一年的市場規模在5-8億美金。
我與他深入地聊了聊,試圖為大家勾勒出非洲新能源產業版圖下中國企業出海的機遇與風險。
“在非洲做新能源出海,毛利低于30%,沒人肯做”
2018年,李勇瑞跟隨中國物流采購聯合會會長來非洲參加世界供應鏈管理大會后,就決定了留在非洲發展。
用他的話說,他看到當時非洲的基建、房價、GDP和人民的生活狀態,就像看到了改革開放時處于重要經濟發展階段的中國。
只要大的經濟趨勢預測準確,風險和困難就都是細枝末節。
而缺電,是非洲國家面臨的普遍問題。這也就意味著光伏和儲能,在這里是真正的“剛需”。
非洲的電有多“奢侈”?
在肯尼亞,民用電要八毛多,工業用電甚至要一塊四毛。更不用說不穩定的電網造成的頻繁停電,2023年肯尼亞的制造業就因為停電問題,每小時損失500萬。
和國內一樣,非洲的新能源市場同樣分為給家庭使用的戶儲、給工廠和商業體使用的工商業儲能,以及源網側的大儲項目。
而在非洲,最受歡迎的是比常見戶儲還要簡陋的微型光伏發電系統,占到了幾乎40%的市場。
一塊0.5-2平米的光伏板,甚至不需要連接變壓器和逆變器,發出的直流電可以讓電燈、電視工作,幾百塊錢就可以滿足非洲人民的最基礎的生活需求。
非洲的一款爆款產品,太陽能風扇,白天儲能,晚上扇風
更高級一些的就是我們常見的戶儲系統,幾十個平米的光伏板+20度電的儲能,可以為別墅供電,滿足一個小家庭的用電需求。
這也是無數中國的新能源小廠專攻的領域。
小型的工商業儲能項目在非洲也逐漸開始興起,但規模可能要比國內小得到。畢竟動輒投資要上億的百兆瓦時項目,對非洲老鐵們而言確實太貴了。
而大儲項目,就更是鳳毛麟角。
李勇瑞給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計算非洲新能源產品價格的公式:
中國的成本價×180%
產品出口非洲,除了最基礎的生產成本外,還需要加上物流費、清關費、代理渠道費,再預留自己的利潤空間,價格比國內高80%非常正常。
在非洲做新能源,毛利低于百分之三十,就沒人愿意做了。
畢竟在這片原始而粗獷的土地上,你要面臨的“細枝末節”的困難可并不少。
“非洲新能源市場,就像國內的下水道”
找到李勇瑞咨詢的新能源大廠很多,但他遭遇的最大的問題是:大廠們往往看不上非洲那些零散的小需求。
甚至對方直接放話:
低于三個億的項目,我們不做。
而即使真正找到大型項目,可靠的資金也成了最大的問題。要知道在非洲,連幾萬元的戶儲也要分期購買,年化更是高達50%。大項目的金融方案就更令人頭疼了。
正因此,非洲市場成了無數廣東新能源小廠和“過期貨”的掘金狂歡地。
充斥在市面上各種光伏和儲能,都是你從來沒聽說過的“白牌”。這些來自長三角們勤奮又嗅覺敏銳的小老板們加工的產品,占據了非洲的貨架。
南非戶儲經銷商門店 圖片來源:Ben Cai拍攝
而大廠的做法則更加簡單粗暴:把國內賣不掉的尾貨拿來賣。
特別是前幾年產能過剩到要把太陽能板當陽臺磚用的光伏企業們,中國賣不掉的,500瓦以下投標都沒法投的,工廠里又剩了一大堆,直接拉到了非洲開始賣。
這是一個只要你肯鉆研肯冒險,就可以賺到錢的市場。而中國最不缺的,就是敢于冒險的生意人。
百家企業一起涌入,兩個月沖垮贊比亞
中國人的數量和勤勞決定了:當任何一個領域被發現有利可圖時,立刻會涌入無數玩家開始內卷。
特別是像非洲這種相對低門檻的產品需求,就更造就了紅海之戰。
要知道,單單是廣東,就有上千家的中小廠商在做電池包廠,而再算上便攜電源、移動儲能等等產品,就更加數不勝數了。
而廣東老板的嗅覺,又是出了名的敏銳。
李勇瑞告訴了我們一個有趣的故事:
去年贊比亞贊比亞缺電,很多賭場甚至由于沒有電都沒法開業。中國小老板們立馬就看到了商機,短短兩個月,上百家公司沖進贊比亞。
要知道贊比亞的人口都還不到2000萬,相當于國內的一個省。所以幾乎一夜之間,光伏和儲能就滯銷了,贊比亞市場被沖垮。
這邊中國運過來的貨還在清關呢,那邊市場上的價格已經砸穿地板,甚至比國內還要便宜。最后這批沖動的老板們也只能含淚低價大甩賣了。
這場“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鬧劇,在贊比亞只用了短短2個月。
最后的結局也和國內的走向非常類似:當一半公司灰頭土臉地退出后,市場逐漸回歸理想和平靜。
但無論如何,非洲市場的內卷還是和國內相差甚遠。
而且這是一個可以預見的增長速度極快的市場。極不發達的電網和基建,剛剛起步的電動汽車和電動摩托車,都讓和“電”有關的生意充滿想象空間。
正因為絕大多數人因未知而恐懼躊躇,才讓非洲市場比起東南亞蘊藏更多機會和更大利潤的市場。
最后比的可能就是到底誰膽大。
“這依舊是一個充滿希望和增長的市場,但落地也并非那么簡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