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記者 李棟
春為歲首,農為行先。在忙碌的春耕現場,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藥,智能拖拉機翻耕農田,智能灌溉系統滋潤秧苗,機械化、智能化農機正為春耕生產注入強勁動力。
夏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季。當前,分地區看,西南小麥處于孕穗至抽穗期,長江中下游處于拔節至孕穗期,黃淮海、西北處于起身至拔節期;西南冬油菜大部進入盛花期,長江中下游陸續進入花期。
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顯示,全國冬小麥一二類苗比例89.7%,與上年相當、好于常年;全國冬油菜一二類苗比例87.6%,好于上年、好于常年。
為確保今年春耕機械化效率高效高質,近日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農業機械化工作推進會議,部署重要農時機械化生產工作。
會議指出,要強化大面積單產提升機械化支撐,推動高性能播種機部署到一線;加力推進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加快短板機具研發制造和丘陵山區農機量產應用;高效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推進“優機優補”“有進有出”和老舊農機報廢更新,加力實施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建強用好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和區域農業應急救災中心等農機作業服務主體,強化農機手隊伍培育激勵;推動農機鑒定檢測創新發展,強化農機質量監督,緊抓農機安全生產。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發布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提出,加強大型高端智能農機、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等農機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研發應用,加快實現國產農機裝備全面支撐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當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2%,作物良種覆蓋率超96%,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75%,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在近日舉行的2025年一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表示,要加力推進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推進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優機優補、有進有出”,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新質生產力。
從東北平原到黃土高原,從嶺南丘陵到黃河流域,從江南水鄉到天府之國,農業科技動能進一步釋放,從“看天吃飯”的“體力活”到“科技為王”的“智力活”,從“基本靠經驗”到“發展靠數據”,春耕生產正依托5G、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繪就出一幅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的現代農業錦繡畫卷。
“下一步,將繼續積累底層數據,耦合應用場景,將智能農機裝備與農民、土地和作物更緊密地互聯起來。”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首席技術專家王云飛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