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看“三國”的時候,都會贊嘆曹植的“七步之才”,而讓曹植成就七步之才的,卻是他的親哥哥曹丕。曹丕奪嫡成功,當時對他威脅最大的莫過于曹植,于是讓他七步成詩,如若不能,那么曹植就“在劫難逃”了,于是曹植寫下了著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詩篇,同時也為“兄弟鬩墻”敲響了警示鐘。
曹丕逼迫曹植“七步成詩”,不僅沒有給他自己帶來千古罵名,反而成就了一段佳話。但是,比曹丕兄弟早九百多年的鄭莊公,卻背負千古罵名。而“鄭伯克段于鄢”,對于鄭莊公來說,其實是情有可原的。相比曹丕來說,鄭莊公可以說是一個可憐人,曹丕好歹沒有遇到一個“扶弟魔”的母親,而鄭莊公飽受母親偏心三十多年,這是何等的悲涼。明明有母親,但母親卻不愛他,如果這樣的事情,放在現代,估計都會同情鄭莊公,求他的心理陰影面積。
孔子在刪定《春秋》這部史書時,對“鄭伯克段于鄢”這個事情,表示很為難,所以就用了“春秋筆法”,大家自己去“一字褒貶”吧。對于春秋三傳,除了《左傳》沒有批判鄭莊公之外,《谷梁傳》和《公羊傳》都是批評鄭莊公的,這樣導致鄭莊公被“黑得很慘”。但實際上,造成“鄭伯克段于鄢”的歷史悲劇,始作俑者是由于武姜的偏心。對于這段歷史我們可以不做評價,但是《左傳》將這個典故的來龍去脈記載下來,其實也是想留給后世一些啟示。那么,《左傳》第一典故“鄭伯克段于鄢”,究竟給了我們哪些啟示呢?我們不妨一探究竟。
第一、父母對待子女,要一碗水端平
引發“鄭伯克段于鄢”的歷史悲劇,其實最主要的就是身為父母,對子女要一視同仁,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古往今來的“父疼長子母疼幺”以及“重男輕女”這種偏心對待下的子女,容易導致他們心理扭曲,最終讓他們的心靈受到莫大的創傷,尤其是童年時期,因為一個人的童年過得不愉快,會影響這個人的一生。
所以,作為父母,如果養了兩個及以上的孩子,就一定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可厚此薄彼,因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古往今來多少“兄弟鬩墻”的家庭悲劇,都是由父母偏心引起的。這種情況無論是在影視劇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比比皆是,因此,要引以為鑒。
第二、壞事做多了,是要遭報應的
在讀“鄭伯克段于鄢”這段歷史典故的時候,鄭莊公曾說了一句經典名言,那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其實也是告誡后人,一定要記住,不要做壞事。其實“多行不義必自斃”暗藏天道規律,因為上天總是會獎賞勤勞又正直的人,《圍爐夜話》開篇第一句就說了“教子弟于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所以,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做人,即便是處于人生低谷,也有迎來春天的時刻。反之,作惡多端、壞事做盡,這樣的人,總有一天會遭到報應的。
第三、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鄭伯克段于鄢”這個典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能否成功,最主要的是能否有善心、有善行。鄭莊公一生可以說一直秉承著“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所以,最終鄭莊公成就了千古霸業,讓一個成立時間最短的小國,歷經三世就一躍成為可以比肩別人“百年大國”的強國,這是何等經天緯地的治世之能,這是何等鳳毛麟角的經世之才,可以毫不謙虛的說,大周八百年,無出其右。
這也說明,“日拱一卒,日行一善”,才是一個人堂堂正正走向成功的法寶,即便歷經苦難,即便經歷風雨,但也終將乘風破浪、披荊斬棘。所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因為到最后,你會發現,一切的一切,都會變成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第四、孝悌忠信,人生原則
通過“鄭伯克段于鄢”這個故事,讓人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世間任何事物都可斬斷,唯有血緣不可斬斷,也斬不斷。鄭莊公飽受母親三十五年的偏心之苦,雖然十分生氣,但最終還是把“扶弟魔”的母親接到身邊侍奉。從后面鄭莊公對“公孫子都”的偏愛,以及“戒飭守臣”時所說的話,也足以證明,鄭莊公的內心世界,一直希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從《左傳》所載,鄭莊公對于周王室,其實一直在不遺余力的扶持,奈何周王室對他猜忌和打壓,但他除了正當防衛之外,并沒有做過僭越的行為。古人一直批評鄭莊公在繻葛之戰中讓周王室顏面掃地是大逆不道,更有甚者,還為此賦詩一首,“君臣大義死無仇,鄭伯如何敢拒周。敗后徒興安否問?春秋首惡抗王侯”,實乃矯枉過正。有道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難道保家衛國也有錯嗎?
細細品味“鄭伯克段于鄢”,以及《左傳》對于鄭莊公的記載,不難看出,鄭莊公其實是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人生準則。而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依然是我們為人處世的“金標準”,更是鍛煉我們心境的一個“試金石”。
第五、家和萬事興,家亂萬事廢
在翻閱《左傳》對于“鄭伯克段于鄢”這個典故之后,再結合鄭莊公一生的經歷,以及春秋的風云跌宕,不得不說,武姜真是一把好牌打成渣。如果武姜沒有偏心,而是與共叔段一起輔佐鄭莊公,那么,春秋五霸的歷史一定會改寫,東周的王室也許不至于如此風雨飄搖。“鄭伯克段于鄢”對于鄭國的內耗是十分嚴重的,誠如東漢時期的楊震所說,鄭莊公“從母氏之欲,恣驕弟之情,幾至危國”。由此可見,家和萬事興、家亂萬事廢。
第六、千秋功過,后人評說
有道是“身正不怕影子斜”,古往今來,真正的大智慧之人,是不怕后人評論的。雖然鄭莊公遭遇了兩千多年的差評,但是“世間自有公道”,千秋功過,總有公平正直、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就像武則天立一無字碑,輕飄飄的一句“千秋功過,后人評說”,展現了博大的胸襟和圣人的情懷,無不令人動容。所以,善惡終有報,公道在人心,更何況,千古賢相王安石曾說,“人言不足恤”,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每當,看到“鄭伯克段于鄢”這個典故的時候,總是讓人淚崩,因為沒有人能夠理解一個長期被偏心對待的人,他心里的苦痛究竟有多大?很多人給鄭莊公差評的核心原因,是因為你沒有遇到一個“扶弟魔”的父母,倘若遇到,你還能理直氣壯的批判鄭莊公嗎?這也就是為什么,自古以來,“雙標”一直都是人性的弱點。若能讀懂“鄭伯克段于鄢”這個典故,人生至少能少走十年彎路。
【本圖文由“尚書臺”新媒體原創出品,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翻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