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武 彥
在美國與菲律賓“肩并肩”大規模聯合演習拉開序幕之際,美國海軍學會網站4月21日發現,美軍正計劃在菲律賓蘇比克灣海軍基地附近建造全球最大的預置倉庫。據稱,這類倉庫通常用于存放軍事行動需要的各種武器裝備和后勤物資,必要時輕裝的美軍士兵可以利用這些物資快速實現“全副武裝”。
美軍在挪威的預置倉庫中存放了大批裝甲車輛。
報道稱,根據公開的招標文件,美國海軍部正在租賃一個位于菲律賓蘇比克灣基地和克拉克基地之間、面積在1.9萬到3.3萬平方米之間的倉庫,計劃從2026年開始的未來十年內,在菲律賓為美軍儲存戰備物資,“這可能標志著自1992年美軍撤離菲律賓以來最大規模的戰備物資預置努力”。
該招標文件顯示,每年春天,當美軍在菲律賓展開軍事演習時,蘇比克灣港口都需要迎來大規模的美軍物資調集活動。為改變這種局面,美軍計劃租賃的新倉庫將用于“車輛及配套設備的存儲和維護。”報道注意到,美國海軍陸戰隊此前已于2月悄然租用了位于蘇比克灣海軍基地附近一座面積約5300平方米的倉庫,將支持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菲律賓及整個地區的部署工作。美軍在新聞稿中表示,該設施將僅用于存放車輛、通訊設備和工程車輛,并強調這里不會儲存任何彈藥。菲律賓當地媒體稱,該倉庫將支持菲律賓國內及印度-太平洋地區的人道援助和救災工作。根據2014年《加強防御合作協議》,美菲將在選定的軍事基地合作建設類似的儲存設施。
相比之下,最新招標書規定擬租賃的新倉庫將包括眾多電子、車輛和通信設備的維修車間,雖然沒有明確提及是否存儲彈藥,但海軍陸戰隊要求該倉庫需要提供高安全性的模塊化武器庫設施,預計約有69-100名專業人員將在該設施工作。
更重要的是,新倉庫的面積遠遠大于此前美國海軍陸戰隊租賃的倉庫,也超過了美軍最大的海外預置倉庫——位于挪威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預置倉庫。據介紹,冷戰期間為應對蘇聯的突襲,美軍在歐洲修建了大量預置倉庫,并存儲大量軍用物資和重型裝備,戰時只需要將輕裝的美軍士兵快速運送到歐洲大陸,就能利用這些倉庫中的戰備物資重新武裝。1982年美國與挪威簽署諒解備忘錄后,美軍開始在挪威儲存大量戰備物資,旨在讓該地區的北約部隊能夠更快補充。冷戰結束后,這些戰備物資倉庫大部分被取消,但挪威的預置倉庫卻一直保留了下來。2012年,該設施開始進行現代化改造,以滿足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戰備物資存儲的新標準。美國《防務新聞》網站2015年透露稱,位于挪威的預置倉庫包括特隆赫姆附近的8個洞庫,其中3個存放地面作戰車輛、3個存放彈藥和物資,2個存放航空地勤設備,存儲的裝備包括主戰坦克、輪式裝甲車、戰術卡車、飛機牽引車、飛機除冰設備、工事建筑材料等相關物資,足以維持一個旅級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30天的作戰行動。
美國海軍學會網站渲染稱,“在南海和臺海的緊張局勢中”,美國與菲律賓不斷加大防務合作,參加美菲演習的美軍數量不斷增加——僅在今年的“肩并肩”聯合演習中,美軍就出動了包括后勤部隊在內的1.3萬人。“然而這些美軍部隊不得不面對菲律賓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30多年前美軍從菲律賓撤出時,也意味著失去了在當地的配套儲存和維修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此前還發布未來5年“遠征前進基地”計劃,啟動前沿彈藥油料補給點組建工作,以租賃或協議共用方式,將日本、菲律賓、新加坡等國的軍用和民用機場港口,打造為戰場補給點。美海軍陸戰隊還在菲律賓、泰國和馬來西亞籌建12個戰備物資預置點,可保障其在印太地區45天以上的戰斗部署。美陸軍也在“太平洋通道”任務框架下,開始在東南亞方向組建陸戰裝備預置點,用于儲備“海馬斯”火箭炮、“斯特賴克”裝甲車等。這些所謂的“對抗性后勤”是美軍為應對大國沖突提出的支柱性概念,以實現美軍與盟友的聯合部隊一體化綜合保障。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21日批評稱,“菲律賓伙同域外國家大搞軍事演習,引入和部署戰略戰術武器,破壞地區戰略穩定,破壞本地區經濟增長前景,公然站在地區國家的對立面,已遭到地區國家的強烈反感和反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