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一則"中國成功試爆氫彈"的消息引爆全網(wǎng),嚇得網(wǎng)友連夜復習《核不擴散條約》。但真相揭開后,所有人都傻眼了——這根本不是核武器,而是一場被港媒《南華早報》夸張包裝的"標題黨"!
《南華早報》原文標題明明是"科學論文顯示,中國試驗非核氫彈",卻被二次傳播時硬生生砍掉"非核"二字,直接升級成"氫彈試爆"。實際試驗的不過是個2公斤重的氫化鎂爆炸裝置,原理類似"煤氣罐+溫壓彈"的組合:先用常規(guī)炸藥引爆氫化鎂,釋放氫氣后再與氧氣劇烈燃燒,形成1000℃火球持續(xù)2秒。
筆者哭笑不得:"這要是真氫彈,1000℃連給它‘暖場’都不夠!"要知道,真正的氫彈爆炸溫度高達1億℃,威力是這次試驗的百萬倍以上。更諷刺的是,火球持續(xù)2秒反而暴露了弱點——能量釋放越慢,爆炸威力越弱,再拖久點干脆變"燒烤"了!
報道吹噓爆炸威力達TNT的15倍,但專業(yè)人士一眼看穿玄機:這不過是利用了氫氣"吃空氣"的特性。傳統(tǒng)炸藥自帶氧化劑,而氫化鎂爆炸全靠掠奪空氣中的氧氣,相當于"薅氧氣羊毛",自然比同重量TNT炸得更久。但要說軍用價值?給溫壓彈當替補都不夠格!
《南華早報》這波操作堪稱"標題黨教科書":先扒國內(nèi)科技論文,再把"氫基爆炸"包裝成"氫彈",最后配上蘑菇云圖片。這種"學術(shù)→熱搜"的流水線,已不是第一次:此前該報還炒作過"中國死星武器""反導雷達100%攔截",結(jié)果全是斷章取義。
筆者評論:"下次是不是要報‘中國研發(fā)太陽’,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是手電筒?"國防科技進步固然振奮人心,但把實驗室成果夸張成"戰(zhàn)略武器",不僅誤導公眾,更可能引發(fā)國際誤判。"爆料博眼球是自媒體干的事,正規(guī)媒體該有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