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個985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天天在家閑著算怎么回事?”
”你要么去考研,要么去找個工作,玩那個手機游戲有什么用?“
”我們花這么多錢這么多精力培養你,結果你在家啃老,我真后悔生了你!”
10年了,這已經成了我們家的常態。兒子在屋里,我在屋外,我火氣上來就一頓猛烈輸出,兒子聽得煩了就帶上耳機,根本不理我在外面的叫囂。
這個曾讓全家引以為傲的“天之驕子”,如今成了我心頭最深的隱痛。
有個好久不見的朋友來出差,我們相約見面,沒想到她的第一句話就讓我十分扎心。
”這么長時間不見,你怎么老了這么多?“
我忍不住搖頭嘆氣,抱怨著兒子的不爭氣,訴說著自己的委屈,像祥林嫂一樣滔滔不絕。
我們家的條件還算不錯,就這一個獨生子,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兒子身上,從小就對他精心培養,特別舍得給他花錢。
兒子3歲開始雙語啟蒙,周末穿梭于各個興趣班之間,家里的書房堪比小型圖書館。
吃的穿的都是我們家最好的,我買件衣服還要考慮一下,但是給他買東西,絕對毫不猶豫。
而且家里什么事都不需要他操心,他的生活起居我也一手包辦,他只需要專心好好學習就可以了。
兒子也算爭氣,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家的孩子”,順利考上了985高校。
他大學畢業之后順利進入一家外企,我本以為我的一切付出都有了回報,沒想到他入職七天后,就因為職場的一點小挫折,立馬辭職回家了。
之后兒子又接連投遞了幾次簡歷,但是處處碰壁,他就完全自暴自棄,不肯再嘗試。
從此之后,他10年都沒走出過家門。
朋友聽了我的遭遇也是唏噓不已,她看我愁得吃飯都沒胃口,決定抽出時間專門帶我去見一個九州金榜家庭教育的專家朋友。
那個專家朋友熱情地接待了我們,然后耐心地聽我訴說兒子的情況。
她明顯看出了我的焦慮,輕輕安撫我:別著急,慢慢說。
可能學心理學的人都帶著一種安定人心的力量,我慢慢安下心來講述完一切。
“一個在你心里那么優秀的孩子,在家里躺平10年毫無作為,我能理解你焦慮的心情,但是孩子出現問題,往往是我們背后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專家朋友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同情我的遭遇,而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的問題。
”孩子之所以在家躺平10年,是因為自身能量不足,讓他缺少了走出家門面對社會的動力和勇氣,這和你們從小到大的一些錯誤教育方式分不開。“
在專家朋友的講述下,我才明白,我兒子的今天,竟然有很大原因是因為我們造成的。
原來不只有我的兒子被困在了房間,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在面臨這樣的困境。
《半月談》雜志曾在調研時發現了一個新興的奇特群體,叫“城市蹲族”。
城市“蹲族”
特指來自中產家庭,擁有高學歷,卻選擇“自甘墮落”、每天閑散度日的一群年輕人。
我還聽到了一個新詞:
童年富裕癥
指的就是那些生長在經濟條件還不錯的家庭里的孩子,每天不缺吃不少穿,但精神世界卻極度空虛,人生沒有目標,找不到努力的意義,最后每天得過且過,無所事事的混日子。
物質越豐富,內心動力越不足。
這一代的孩子可以說是接受著最優質的教育,享受著最豐盛的物質條件。
但是他們卻無欲無求,精神世界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貧瘠,就是因為他們的自我效能感低,內驅力不足。
自我效能感:
指的是個體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能力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高者,更傾向于選擇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對完成任務抱有積極預期,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輕易放棄,能持久努力,并探尋有效解決方法。
專家老師幫我分析造成我兒子這種情況的原因。
PART.01
過度滿足物質需求
孩子每天不愁吃穿,想要最新的鞋子、最時尚的衣服,父母二話不說就買;
想去哪個城市玩,想吃什么好吃的,不管多貴多遠,都會滿足。
甚至還有父母許諾:“只要你學習好,其他一切都滿足你。”
可父母卻忘了,輕易得到的東西,孩子不會懂得感恩和珍惜;
而且,當一個孩子想要的全都能被滿足,他就習慣了伸手即得,就很難再有去探索和奮斗的動力,也會失去面對”不可得“的勇氣和抗壓能力,變得逃避現實。
PART.02
只注重結果, 忽視孩子的情感需要
富裕癥的核心是“情感缺失”,無論物質是否充裕,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關注、尊重、無條件的愛”。
孩子考得好,全家就會喜笑顏開,孩子考得不好,整個家庭就烏云罩頂;
孩子找到好工作,就是一頓猛夸,丟掉了好工作,就是一通埋怨、指責。
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根本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根本沒有面對風雨的底氣。
PART.03
控制欲強,孩子缺乏生活技能培養
孩子被父母控制著,就會失掉了生活的主動權,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照他們的意愿去拼命學習。
被動地接受一切安排,一步步登上由書本和獎狀鋪成的通道。
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認為只要成績好就行,忽視了對他們生活技能的培養。
一個孩子從小到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不會自己洗衣服、不會自己做飯,甚至分內的家務都不愿意做。
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對生活的掌控感,也難以理解生活的不易。
PART.04
期望值太高
心理學家馬文·馬歇爾說:
“當我們種下的花沒有我們預期的長得那么好時,我們不應該怪花,而是從自己的種植等方面尋找原因。”
如果孩子的成長和父母的預想不同,這可能跟孩子無關,而是父母的預期出了問題。
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一句話:“我含辛茹苦養你這么大,如果你找不到好工作,養你有什么用?”
父母本身的優秀就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而父母言行中透露出的高期待更加讓孩子猶如被壓上了沉重的大山。
一旦孩子無法滿足父母的預期,就會產生”反正我也做不到,不如干脆不要做“的逃避心理。
為什么寒門容易出貴子?因為他們心里有一腔孤勇,只想好好讀書,努力走出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種信念感,就是少年身上最寶貴的品質——內驅力。
那么如何才能幫助“童年富裕癥”的孩子,喚醒內驅力呢?
心理學上有個很有名的實驗,叫“餓鼠效應”:
把剛斷奶的幼鼠分成兩組,一組食物充足,另一組卻總是忍受饑餓。
實驗的結果是:第1組老鼠行動遲緩,沒有活滿1000天;
第2組老鼠皮毛順滑,活過了2000天。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最理想的狀態是對自己的目標保持一種“饑餓感”,因為它可以促使一個人進步。
專家朋友給了我4個建議
01
以退為進,主動“示弱”,讓孩子感到被需要,并且及時正向激勵,幫他找回自信和成就感。
02
平常要求孩子自己做家務,例如洗衣服、掃地,培養基本的生活技能;
03
舉行每周家庭會議,分享父母的失敗經驗。
04
4、帶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一看,感受一下真實的生活,知道賺錢的不容易。
我回家后就敲響了兒子的房門,以”東西太多拿不動“的理由,請求他陪我去超市買東西,兒子特別驚訝,竟然第一次陪我走出了家門。
而且路上再遇到熟人的時候,我也不再覺得羞于見人,而是高興地介紹:“這是我兒子,幫我來拎東西呢“。
家庭分享的時候,兒子又一次驚訝了,第一次知道,在他眼里優秀的父母竟然也有那么多”糗事“。
他參與了我們的工作之后,也明白了我們的不容易,真的只有付出才有回報。
我帶著兒子一起去做公益、發傳單,甚至還去超市做了一天兼職賣貨員,他認識到,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踏實肯干就有成功的一天。
幾個月的時間,兒子漸漸調整了狀態,他分析了自己的優勢,腳踏實地去面試,終于成功入職,找到了一份還算不錯的工作,未來可期。
真正的富養,不是給孩子錦衣玉食的生活。
而是讓孩子在風雨中懂得,人生最珍貴的不是站在領獎臺上,而是跌倒后能自己爬起來,拍拍塵土繼續前行。
這需要每對父母都有勇氣,親手打破自己建造的溫室,讓陽光和風雨自由地照進孩子的生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