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奇富科技高速增長背后:投訴翻倍、暴力催收與信息安全再遭質疑
3月17日,奇富科技(03660.HK)發布2024年全年未經審計財報,以62.5億元的凈利潤同比大增46.18%的業績,交出一份靚麗的成績單。然而,亮眼業績背后,平臺用戶投訴量翻倍、暴力催收爭議頻發、信息安全問題死灰復燃,多重合規隱患正在撕裂其表面繁榮的金融邏輯。
業績飄紅:利潤猛增,撮合模式助力增長
根據財報,奇富科技2024年總撮合及發起貸款規模達3219.7億元,凈收入171.7億元,同比增長5.4%;全年凈利潤達62.5億元,較上年增長46.18%。公司輕資產策略效果初顯,其中“ICE智能信貸引擎”平臺撮合貸款增長近294%,輕資本業務占在貸余額58%,成為利潤增長的核心推力。
但在經營數據節節攀升的同時,平臺背后的用戶維權聲浪卻愈發洶涌。
投訴激增:暴力催收、信息泄露、騷擾不斷
據黑貓投訴平臺統計,截至2025年3月,圍繞奇富科技旗下“奇富借條”(原“360借條”)的投訴總量已接近4.1萬條,單月新增投訴727條,較2023年同期翻倍。內容集中指向暴力催收、惡意騷擾、隱私泄露等問題。
多位用戶反映,在僅出現1-2日逾期后,便遭遇平臺催收人員“奪命連環call”,甚至凌晨、深夜不斷騷擾,部分用戶親友、單位領導也接到催收電話。一些催收人員更冒充“司法人員”施加心理壓力,催生極大的恐懼與焦慮。
而這類操作,已嚴重違反了《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關于“不得騷擾無關第三人”的規定,且涉嫌泄露用戶隱私信息。
高利率爭議:名義利率虛假,隱形費用抬高成本
用戶投訴還集中于“高利貸”問題。表面年化利率24%,但實際還款金額遠超本金與利率之和。調查發現,平臺在借款合同中設置高額“擔保費”“管理費”等隱形費用,使綜合年化利率飆升至35%以上,已接近或突破司法保護紅線。
用戶對真實借款成本缺乏透明認知,違背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關于“明示價格與費用”的基本義務。
短信詐騙風波:平臺管理能力遭質疑
2024年12月,一篇報道披露,有用戶頻繁收到“360借款成功”的詐騙短信,附帶鏈接指向“奇富借條”頁面,引發“偽裝官方放款”疑云。雖然奇富方面解釋稱該類短信為詐騙,平臺已設反詐項目組舉報處理,但輿論普遍質疑其反欺詐體系是否存在漏洞,用戶數據是否已遭泄露。
天眼查數據顯示,奇富科技主體“福州奇富網絡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存在2253條風險信息、82條涉訴關系、79條立案信息,反映出該公司在風險防控與經營規范方面的結構性短板。
早在2021年,奇富科技前身“360借條”就因違規收集用戶信息被下架整頓。2023年,《澎湃新聞》一篇《臥底催收公司30天》調查,揭露該平臺合作的第三方催收公司存在大量違法行為。然而,2024年至今,平臺的整改成效甚微,暴力催收案例屢見不鮮。
強監管背景下,品牌更名難掩風險本質
2023年8月,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突然辭任奇富科技董事會主席,僅保留12.23%股權,此舉被認為是規避監管和法律風險的戰略抽身。而2024年將“360借條”更名為“奇富借條”,雖然意在與360品牌切割、塑造“科技平臺”新形象,但在合規意識薄弱、用戶體驗惡化的現實下,品牌包裝難掩結構性問題。
奇富科技的高增長模式在資本市場獲得短期紅利,但合規風險、用戶信任危機如影隨形,正在削弱平臺長期價值。
強監管時代,金融平臺唯有徹底整改風控與催收體系、加強信息保護、遵守利率紅線,才能走出“高利潤—高投訴—高風險”的惡性循環。
否則,終將面臨用戶流失與監管重錘的雙重回擊。
來源丨經濟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編輯|鄒貓小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