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周總理第一次見到他時,只當他是個小娃娃,是給領導們跑腿的。因為當時的他不過二十出頭,還十分地害羞靦腆。
可是,在詢問過后,總理竟然大吃一驚,這個小娃娃,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紅五師政委!
年少成名,一生戎馬,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就是唯一獲五枚一級勛章的開國少將,譚友林。
譚友林(右)
塔臥戰役勇沖鋒
1916年11月,譚友林出生在湖北省江陵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
當時正值國家危難之際,百姓生活疾苦,國內戰爭不斷,因此譚友林早早地就決定參加革命,保家衛國。
1935年4月,年僅19歲的譚友林,與所在的6師17團在塔臥作戰。
當時,6師與陶廣縱隊發生激戰,而17團包圍了塔臥一個多月,雙方依然僵持不下。
一天夜里,譚友林趁著夜色率領一個班到山腳下探查,希望找到敵軍的弱點,以便一舉擊破,探查結束后,年輕氣盛的譚友林朝敵軍營內喊話,勸他們放下兵器,早日投降。
譚友林(右)
敵軍便派人來,要昨天喊話的人前去談判。營長張秀龍覺得敵軍這一舉動很反常,恐怕有詐,便極力勸阻譚友林不要冒險前去。
但譚友林卻說:
“敵人喊我不去,我不成膽小鬼了嗎?再說了,敵人要是真投降了,不就可以減少新的傷亡了嗎?”
領導拗不過,便派一個警衛班隨譚友林前去談判,果不其然,譚友林剛剛靠近敵營,就遭到了槍林彈雨的掃射。譚友林右臂中彈,血流不止。
被耍弄的譚友林十分生氣,他不顧領導下達的撤退命令,堅持與戰友們一起沖鋒陷陣,一直堅持到塔臥戰斗最后的勝利。
塔臥戰爭結束后,譚友林不想掉隊,所以傷口也只是經過簡單處理,就繼續隨部隊前行。
譚友林
巧渡云貴翻滾浪,突破敵軍暗包抄
1936年,20歲的譚友林成為了紅5師政委。2月2日,紅5師所在的紅二、六軍團,在黔西北通往貴陽的唯一渡口鴨池河,與敵軍進行了一場惡戰。
敵軍為了圍剿紅軍軍團,一直緊逼不舍,紅軍必須搶先渡河,才有可能脫離險境。
但鴨池河上無任何的橋索,且水深流急,再加上紅軍軍團的人數眾多,要想在短時間內過河,基本是不可能的。
一開始,紅軍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將船只固定在鐵繩上,然后用木板鋪在船上,搭成一座臨時的浮橋。這個辦法可以幫助紅軍渡河,但浮橋一次只能依次過人,速度很慢,而后方敵軍緊追不舍,光靠這個辦法遠遠不夠。
紅2、6軍團政治干部在貴州大定合影
情急之下,譚友林想出了一個辦法。
紅軍在打土豪時獲得了不少洋布,他們可以將洋布捆在一起,做成一條又寬大又堅實的繩索,而紅軍可以拉著繩索,順著水流游過去。
這樣一來,紅軍就有兩種方式可以渡河,大大節省了時間。
雖然河水很寒冷,激流勇進的浪潮也讓人瑟瑟發抖,但紅軍們迎難而上,克服恐懼,憑借著堅韌地毅力渡過了鴨池河,最終逃過后方敵軍的追殺。
后來,紅軍團在渡過金沙江時,又遭到了敵軍東西北的三面包抄,但紅軍出其不意地搶占了普渡河鐵索橋,從而得以進入云南中部,躲開敵軍。
金沙江
然而,剛剛躲開緊追不舍的敵軍,云南當地的軍閥龍云又對紅軍起了殺心。他將自己麾下的昆明軍悉數出動,趕在普渡河兩岸圍堵紅軍。紅6師先與軍閥隊伍打開戰火,紅6師優先搶占了優勢地位,成功壓住了來勢洶洶的昆明軍。
但不料昆明軍卻出動敵機,不停地轟炸紅6師,并趁此機會向紅6師發起猛攻。紅6師拼死抵抗,一共擊退了昆明軍15次的沖鋒,昆明軍傷亡慘重,但紅6師也遭到重創,于是賀龍派紅5師前去增援。
紅5師悄悄繞到敵后,準備和敵前的紅6師前后呼應,包抄敵軍。
紅5師率先進攻,打了昆明軍一個措手不及,而前方的紅6師也強勢來襲,遭到夾擊的昆明軍當即驚慌竄逃!
軍閥龍云
擊退昆明軍后,紅軍終于有了喘息的機會。
于是,他們來到金沙江邊,準備再次渡江。金沙江的水流比鴨池江更急,且當時正值春汛,水流龐大,而紅軍手里根本沒有船只,渡河又成了難題。
譚友林見狀,決定發動群眾與紅軍一起趕制木排。由于水流兇猛,木排自然是無法直行渡河,所以譚友林便想出拉纖的辦法,組織戰士們溯流而上,向上放排,緊接著奮力劃槳,用這樣的方式,可以勉強斜靠到對岸。
這樣的方式很危險,但條件艱苦,只能硬著頭皮前進,為了早日完成長征,戰士們依然勇敢向前。在渡河過程中,有20多個戰士被漩渦卷進了金沙江,見此情景,譚友林很是悲痛,但為了民族大義,也只能扛著傷痛,繼續往前。
搶渡金沙江
后來,譚友林又繼續踏上長征的征程,這一路上,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經歷無數的嚴寒,趟過無數的沼澤,而環境的過于惡劣,讓譚友林的舊傷再次復發。高燒不斷加上舊傷的疼痛,將譚友林折磨得無法起身。
長征途中已是艱難無比,要再帶著傷員前行則更不容易,但賀龍卻堅持,一定。不能把譚友林丟在草地。于是,紅軍將譚友林放到馬背上,將他帶出了草地。
1936年10月,紅軍長征終于取得勝利。
賀龍立馬就和任弼時、關向應聯名寫信,讓譚友林去紅軍大學學習,順便治療傷口。
紅軍大學
信件的大致內容是:
師政委譚友林的右臂在戰斗中負傷,已經耽誤了一年多,現在傷勢惡化,遂派他到紅軍大學學習,順便治療傷口,望總理能給予關照。
收到信件后,周恩來便在駐地等待譚友林的到來。不過,跑進來的卻是一個小娃娃,他先是行了個軍禮,接著雙手把信呈上。
周總理見此人年紀尚小,便猜想他應當是個小警衛員,先來替譚友林送信,總理便開口詢問:
“你們師政委譚友林在何處?“
誰知那個小娃娃紅著臉,說:
“我就是。”
周恩來
周總理大吃一驚,面前這個小娃娃竟然就是譚友林。于是便由衷地感嘆道:
“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周總理接到譚友林后,親自給在保安的國際醫生馬海德打電話,請他過來給譚友林治病。但當時保安并沒有進行手術的條件,所以周總理讓譚友林先注意保養傷口,有機會再送他到蘇聯去治病。
1937年,國共關系得到改善,周總理立馬安排譚友林去西安治病,于是,前前后后經過差不多8次手術,譚友林的右臂才得以保住。
譚友林
云山戰役敗美襲,建設邊疆護邊軍
1950年,已經抵達熙川的南朝鮮軍妄圖繼續北上,直搗朝鮮,第39軍副司令譚友林,率部前往朝鮮參戰。為了成功北上朝鮮,美國第二集團軍第一師趕往云山,換掉了駐守在此的南朝鮮軍,希望一舉拿下云山戰役。
美軍第一師是美軍的王牌部隊,其隊伍裝備精良,軍人素質高,更恐怖的是,這是一只完全機械化的軍隊,有“不敗”之名。當時美軍將第一師放在云山,就是下定決心要拿下這一戰。
見到南朝鮮軍隊撤退,第一師8團上前,譚友林見情況有變,立即與軍長、政委展開緊急商議,而后決定臨時更換策略,提前發起進攻,打美軍一個措手不及。
1950年在朝鮮研究作戰方案
接到命令后,39軍迅速展開火力攻擊,潛伏部隊也在炮火的掩護下沖向美軍,發起猛烈地進攻,接著,紅軍運用了了迂回穿插戰術,讓346團、347團、348團分別潛伏在東、西、北三面,圍攻強勢的美軍第1師8團,敵軍隊伍大部被殲。
在此情況下,美軍第二集團司令下達緊急撤退令,第39軍料定其根基未穩,定會出逃請求援助,于是乘勝追擊,將第一師8團與南朝鮮軍隊以及其他援軍的聯系切斷,打破美軍其余力量試圖拯救第1師的念想。
最終,第一師8團被擊敗,除少數人逃走之外,其余人全部戰死或被俘,這個不敗的神話從此失去了強大的作戰能力。
第一師8團
戰爭結束后,譚友林又加入了邊疆建設。1975年,譚友林擔任了新疆軍區副司令員,負責南疆鐵路和天山獨庫公路的修建。當時,已經六十多歲的譚友林幾乎是住在了組織部。
雖然年事已高,但他還是堅持在一線,跟進道路的建設進程。
有一次,譚友林到獨庫公路冰大坂施工地段考察,卻親眼目睹了殘忍的大雪崩。堅硬無比的鋼筋水泥支撐柱頃刻間就被打得東倒西歪,而很多站在風口的戰士們,則被無情的大風席卷帶走,見到這一幕,譚友林很是痛心。
他決定要給艱苦的建設戰士們改善環境,并與戰士們一起研究克服困難的辦法,希望能給戰士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建設環境。
譚友林
在邊疆搞建設時,譚友林也發現了戍邊戰士們艱苦的生活條件。在新疆長達三千多公里的邊防線上,竟然只有7個哨所,堅守在邊疆的一線巡邏戰士,最多的時候也只有173人。而他們的生活環境和武器裝備的落后,也讓譚友林大吃一驚。
邊疆戰士經常煮不熟飯、沒水洗澡,就連供電都十分不足,根本沒有電視這一說。他們生活的環境極其簡陋,可戍邊的人手又遠遠不夠,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保家衛國,讓譚友林很是觸動。
于是,他將戍邊戰士的真實生活拍成影像,上報到中央。看到邊疆艱苦的中央領導們,也是十分驚訝,沒想到邊防戰士的生活和裝備竟然這么落后。
因此,國家立即從極度緊張的經費中撥出了2億元,用于邊防建設。
譚友林
結語
譚友林將軍是唯一獲得五枚一級勛章的開國少將,但譚友林將軍的偉大,卻是說不完、道不盡的。
譚友林將軍的一生,都在為人民、為國家而努力。即使路途艱難無比,他也憑借頑強的意志堅持了下來。無論是抗日寇、平內戰,還是援朝鮮、建邊疆,只要祖國需要的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到譚友林將軍的身影。
縱使人的這一生短暫又渺小,但譚友林將軍卻將生命的價值發揮到了極致。
正是有譚友林將軍這樣無私奉獻的先輩,我們的祖國才能有今日的輝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