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香港《南華早報》刊文稱,科學論文顯示,中國實驗“非核氫彈”引起了許多國人的關注。
此后,很多人都展開了思索,將非核氫彈的未來一一訴說,認為非核氫彈未來可謂是大有可期,畢竟這里面確實跟著一些技術存在。
但報道“非核氫彈”沒過多久,就有人認為這是假的,是一場“烏龍”,認為國防科技不應該夸張敘述,是什么就是什么,認為“非核氫彈”就是標題黨。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氫化鎂到底存在不存在?威力真的堪比氫彈嗎?
一,南華早報的報道確實有些夸張
根據媒體的報道,我們查到了南華早報的原文。
原文中是這樣講述這件事的。
“研究人員通過試爆,點燃了一枚氫基制作而成的炸彈,這是一枚重兩公斤的炸彈,爆炸后形成了一個溫度超過1000攝氏度的火球,持續了2秒鐘左右,宣告了此次實驗成功”。
這里有幾點需要注意:
1,是借助其他炸藥的威力,將氫基制作的所謂的“氫彈”點燃的。
2,鎂基固態儲氫材料,就是所謂的氫化鎂,這個物質是存在的,它被包裹在爆炸物的外圍,相當于氫氣爆炸了。
因此,如果單純的從標題上來說,南華早報確實有些標題黨了,利用氫氣和氫彈的文字類似,來偷換了炸彈的概念。
嚴格來說,氫化鎂被引爆后再爆炸,確實是其中的氫氣爆炸,要說是氫彈也沒錯,畢竟它確實是氫氣引爆后造成的殺傷力,但嚴格來說它應該叫做氫氣彈。
氫氣彈和氫彈,二者是不同的兩種物質,南華早報顯然是知道這個區別,因此給氫氣彈起了個新名字,叫做非核氫彈。
說白了,這就是裝氫氣的罐子,被點燃后引爆,和煤氣罐爆炸類似。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是這種利用結晶來壓縮氫氣的能力,國外都很難掌握。
二,低價結晶壓縮氫氣的能力是許多西方國家都無法掌握的
瓶子里就是氫化鎂
氫化鎂是固態儲氫材料的主要成分,它遇到高溫和在水中,都會釋放氫氣。
目前氫化鎂的價格在5000到10000/千克之間,價格還是比較高的。目前國際上主要存在的問題就是,無法大規模的低價生產氫化鎂,這也就限制了氫化鎂在武器當中的使用。
要知道,炸彈動輒都是幾噸幾十噸的,哪怕就是戰斗部的重量都不輕,幾百斤上千斤都是常態,而目前氫化鎂大規模生產還是國際問題,只有我國擁有鎂源動力的自主知識產權專利體系,但產量也沒有太多。
本次實驗,證實了氫化鎂確實可以利用到武器當中,尤其是爆炸后的氫化鎂,溫度可達到1000攝氏度,且高溫持續的時間超過2秒,是同等TNT爆炸的15倍。
TNT爆炸后的高溫持續時間很短,主要破壞力是依靠沖擊波,但在防御較后的地方,沖擊波破壞不及,那么威力就會被大大降低。
而這個氫化鎂,高溫持續時間長,它用于制作炸彈針對無人機和坦克裝甲車,是在好不過了。
尤其是針對無人機,長時間的高溫會讓無人機很多零部件都被摧毀,直接導致無人機癱瘓,疊加氫化鎂價格不高,性價比超級好。
目前來看,氫化鎂確實算不上什么“新武器”,根據論文調查可知,氫化鎂其實早就存在,也不是什么新材料新武器。
而且南化早報的說法,用非核氫彈來描述氫化鎂,要說錯了也沒有全錯,但它確實修改了概念,將氫化鎂本身具備的爆炸能力,給篡改了。
不過這里我們要知道,氫化鎂這種新能源材料,確實可以用到武器當中,而且因為其燃燒的時間要比傳統的TNT燃燒時間長,在密閉的環境中確實有其獨特用途,而且制作成戰斗部的話,打擊無人機群效果也會好的多,起碼比愛國者導彈更具性價比。
最后,真相就是《南華早報》確實標題黨了,這個“高級武器”氫化鎂威力沒有想象的那么大。
但氫化鎂未來深入研究的話,確實擁有武器性能,但需要再進一步的壓縮,且價格也需要大幅度的下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