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
世界讀書日
1995年11月15日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日”。其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知識產權。
過去,我們曾做了幾期關于“世界讀書日”的話題征集。
/ 往屆回顧 /
這次,我們也邀請了許多朋友,分享他們的讀書經歷。
今年的主題是“書中那束光——那些讓我醍醐灌頂的瞬間”。
[美]弗蘭克·赫伯特《沙丘2》 ?
炸雞老師/29歲/游戲衍生品策劃
穆哈迪曾說過,有一次他看到一株野草想在兩塊巖石之間生長。他挪開了其中的一塊石頭。后來,當野草正在旺盛地生長時,他用剩下的那塊石頭蓋住了它?!斑@原本就是它的宿命?!彼忉尩?。
——《沙丘2》
日常的深夜閱讀時間,因為是很哲學的一句話,立刻引起了思考。我覺得每個人看到這句話都會有自己大不同的體悟,所以僅作為分享而不發表我的看法了吧。
沈祖棻《唐人七絕淺釋》 ?
李動燭/29歲/古代文學博士研究生在讀
孟郊在《贈崔純亮》中說:“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敝贿@兩句就活畫出其人的心胸狹窄,難怪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要譏笑他是“高天厚地一詩囚”了。從這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出世界觀及在世界觀影響下形成的性格,對于一位詩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唐人七絕淺釋》,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1年,第97頁。
如果要向愛好詩詞的大眾推薦一本詩歌精讀入門書籍,首選沈祖棻老師《唐人七絕淺釋》。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于,作者對詩歌的解析非常精細,時常會讓人產生“原來這些耳熟能詳的詩歌居然蘊藏如此多的小巧思”的醍醐灌頂般的感受。這樣精彩絕倫的解析非常難得,需要敏銳的詩歌審美感知力、豐厚的詩歌知識與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方能將詩歌中隱藏的含義、寫法、技巧、結構及詩人之心態等層層解剖,深入淺出地展現在讀者眼前。而且,作者還舉例許多類似寫法的詩歌作為對照,讓讀者學會自己分析詩歌。這本書是我入門詩歌學習課程時,我的導師向我推薦的?,F將它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能更真切地聽到千年前文字發出的吶喊,及吶喊背后詩人們鮮活的心跳聲。
湯布萊《女記者的生死赴會》 ?
鳳伯牙/31歲/自由職業
所以每個走出大山的人,只要有能力,上天都會想要幫她們。這是文明的力量。
——《女記者的生死赴會》尾頁最后一句
去年回老家的高鐵上閱讀了這本書,在看到最后一個故事之前,我雖感動于其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大義,卻又只能站在看客角度而悲憫。我基本是抱著看冒險小說的心態來看這本書的,它的名字確實很有噱頭,甚至比《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聽起來更緊張刺激,在全然未了解這本書的情況下,我甚至以為這是一本戰地紀實小說。然而真正翻開這本書閱讀下來,卻看到了滿篇的慈悲。如果整本書只是與逃犯的斡旋,那固然是更加切題的,畢竟是女記者的“生死”赴會。但正因為有開篇的夫妻與終末的“怪胎”,“生死”的概念反而發生了轉變。細細想來,其中的“生死”原來并不僅關于記者,更關于采訪者或者其家庭,甚至于整個村莊的生與死,而“文明”仿佛正是救贖的答案。
我自小愛讀書,也愛送書。2019年前后我當過一陣子老師,后來又做家教,總愛給學生帶些閑書看,或者請他們到我家里讀書。再后來又拉著一群人,去給貴州一所小學捐書,當時那里的老師問我,能不能捐投影儀或者平板等電子設備,我還因此憤懣了一陣,但之后想來或許當代少年需要的是更多元化的讀書渠道,而非厚重的紙質書籍了吧。于是送書的行為在那一刻中止了。
讀完這本書的那天傍晚,我下了高鐵,匆匆趕去殯儀館見我小學時的恩師最后一面。然而真到了現場,我卻不敢上前一步,只能躲在密密匝匝的人影之后,與兒時閨蜜并肩垂淚,書中的最后一句話像荊棘一般將我勒得喘不過氣。我也受過恩師“文明”的慈悲,并因此走出了相對貧瘠的人生,如今卻懦夫一般泯然人潮了。
我好似也并沒有發生什么變化,還是那樣活著,但我又開始給人送書。其實大部分書送出去后,我也知道他們未必會看,但就像那句話一樣,只要你想,只要你有能力,上天總會幫你。
楊本芬《秋園》
胖丫/30歲/運營策劃
我意識到:如果沒人記下一些事情,媽媽在這個世界上的痕跡將迅速被抹去。在不算遙遠的那一天,我自己在這世界上的痕跡也將被抹去,就像一層薄薄的灰塵被歲月吹散。我真的來過這個世界嗎?經歷過的那些艱辛困苦什么都不算嗎?
——《秋園》
在好幾位朋友的大力推薦下,買了這本小小輕輕的《秋園》來讀。
其實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并不在什么很特別的場景,就是在上下班的地鐵上,我在上班的路上讀它,越讀越想給我媽媽打電話。
直到讀到這段話,我想起來,我好像并不知道我媽媽的很多事,明明她一定是在這個世界上我認識最久、最熟悉的人,但我對她卻知之甚少,能回憶起來的只有偶然間看到的幾張她年輕時的相片。
所以這本書對我最大的改變和觸動就是,讓我意識到了,我其實并不了解我的母親、我的媽媽,并且有了強烈的、想要認真了解她的沖動。
讀完這本書后,我跟她打了很長的一通電話,在她不太有條理的講述中,我拼湊出了,我認識她之前的故事,從她的出生、到成長、到工作……總之就是那些,她單純地只是一個姑娘,不是誰的妻子、誰的母親的歲月里的事。
東周公子南《冒姓瑯琊》 ?
賽博掮客牙牙樂/28歲/策劃
天子之于萬物也,天覆地載,有歸我者則必善待之!蠻夷如何?我化之而使其盡為吾民,則不為蠻夷也!天命主宰生民,當體天心以為己治!天待萬物,豈有厚薄哉?均華夷,則可合華夷為一家!均天下,則可并天下為一統!
——《冒姓瑯琊》第171章末尾
讀這兒的時候時值美簽署“對等關稅”行政令,時至今日貿易戰不斷升級,中國風評不降反增,回頭再看歷年來我國所做的外交努力,不由得感慨萬千。《尚書·堯典》中“協和萬邦”之思想至今仍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不僅體現中國從古至今在對待國家內部統一的“王道”,也能體現中國近代以來對其他國家及地區的外交態度。無論是1955年周恩來總理提出的“求同存異”,還是后來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都可以看出“善”與“均”來。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從小說看經典,又從經典看時政,不可謂不通透。
雖然《冒姓瑯琊》一書有個網絡穿越小說的背景,但其實際內容并不囿于其題材的刻板印象。作者并未為了“文化下沉市場”而降低閱讀門檻,反而堅持在書中大量使用文言,對涉及到的歷史、文化內容把控極為嚴格,對較為冷門或有深度的內容也會進行注解,我真的忍不住給你們推薦!
傅菲《深山已晚》 ?
湖/27歲/在留日本的博士生
四周的山巒黧青,即使星光暗淡,山巒也蒙上稀稀的白紗。草木的呼吸也是靜謐的。木盅滾熱,土茶澀澀的香氣也是靜謐的。油蛉的吟唱也是靜謐的……星星似漂浮物,但看起來,星星一直在下沉,飄搖著下沉……我微微仰起頭,光瀑在奔涌……所有的星辰都張起了帆,夜夜航行。它們是顆粒狀的船。沒有人知道它們來自哪兒,又去往何方。它們帶有自己的河流,帶有自己的季風。
——《星星綴滿我的臉》
近年除了專業書,只喜歡讀自然主義文學。
讀到這段話時在富士山山中湖,夜半饑餓,走去便利店買飯,一出門就被頭頂的星空震撼,許久沒有見過穹廬般完整的夜空,許久沒有見過星星滿的要掉下里的星空。呆呆地看了很久,思緒清空,只有震撼?;胤亢蠓⑿抛x書,正看到這本書這一段。作者感受到的靜謐完全是我的靜謐,我難以言狀,作者替我道出。星辰飄搖著下沉,夜夜航行于自己的洋流,被人類觀測,人在與自然的符契相合中領悟著各自的哲學。
我并不需要書籍的作者教我生活的道理,只是在閱讀自然與他人觀測到的自然中獲得蓬勃生長的力量。
[美]約翰·塞拉斯·里德《東線之戰》 ?
匿名/20歲/學生
“這些法國人和英國人在干什么?”他不耐煩地叫道,“為什么他們不痛擊德國人?他們需要幾個塞爾維亞人來教教他們該如何打仗,我們塞爾維亞人知道,戰爭所需要的只是死亡的意志,只要愿意犧牲,戰爭很快就會結束……”
——《東線之戰》第55頁
一個百無聊賴的午后,剛睡完覺起來。打開書,以為接下去的應該還是塞爾維亞灰蒙蒙的街景和人們,或是里德夾著辛辣的諧語,未曾想會以一個士兵的牢騷結尾。也許譴責這名士兵的無知和民族主義情緒是容易的,借此譏諷當今世界仍然存在的激憤也是容易的,但說出這句話的人是同樣具體的人,而不是扁平的靶子。每當有年青人鸚鵡學舌,認為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都可以成為勝敗兩端的籌碼時,叫人感到的不是憤怒,而是無力和愧疚,人們并沒有理由叫他們放下仇恨,沒有能力叫停國家間的硝煙,他們所缺乏的智識和情感,也許反映的是時代的匱乏和無力。里德在寫到這里之前,已經見過了戰場遺留的人骨尸骸,也見過了各色的人們,最后舉重若輕地落腳在一個青年士兵的抱怨,而這種抱怨,也許是所有尚未放棄斗志的士兵的精神面貌:死亡無論多么接近,對他們來說仍然是抽象的。沒什么比這更恐怖的了。
徐則臣《北上》 ?
瑞蓮書院/38歲/企業高管
你不在河邊生活。只有我們這樣每天睜開眼就看見河流的人,才會心心念念的要找到它的源頭和終點。對你伯伯來說,運河不只是條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的跑;它還是一個指南針,指示出世界的方向。他是你認識世界的排頭兵,他代表你代表你去到一個更廣大的世界上,他甚至就意味著你的一輩子。你小時候遇到的那朵水花。在你二十歲,會流到哪里?每天在河邊走,你會抓耳撓腮地想知道。你伯伯在痛心他失去了一個去到運河終點的機會。他也知道,這個機會他永遠不會再有了。
——《北上》第157頁
深夜,離家300多公里的項目部宿舍,我獨自一人,讀到這里,想到堂伯的執念,不由得想到我的姐姐。
我們家三兄妹,姐姐讀初中的時候,因為家中的貧困,姐姐不得不輟學去廣東打工,從而把上學的機會留給讀中專的哥哥和讀小學的我。而這并不是她自愿的,是家里父母做出的決定,她雖不情愿卻知道不能反抗。但是在后面的幾年,特別是我讀到高中、大學那幾年,每次回家說起這個事,她都會流淚,尤其是境遇不好的時候,哭得更是厲害。日子慢慢過,她嫁人了成了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心中的這股怨念才慢慢平復下來。而我的父母,雖一直心懷愧疚,但卻無法做出什么實質性的彌補。甚至在母親生病住院期間那幾個月,大部分時間還是姐姐放棄了工作來醫院陪護的。
姐姐當時讀書成績是挺好的,輟學之后,班主任,校長都來家訪,為我們家這樣的選擇表示惋惜。
但是如果可以選擇,她順利讀了初中高中上了大學,人生軌跡將會如何?
當時的父母做出這樣的選擇,難道他們的心里不難受嗎?我是親眼看著母親在姐姐離開家鄉后的消瘦。
這才是真實生活錚獰的面目吧。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默默替你負重前行!
[美]何偉《江城》 ?
摸魚大王/29歲/無業
我知道,生活在這里的意義在于日復一日的重復中找到某種節奏與意義。
——《江城》
每次翻看《江城》,總是在飛機上,本地廖廖下了幾本書,還有一本沒看完的是馮驥才的《一百個人的十年》。江城的作者是一個美國人,中文名再為普通不過——何偉,他參加“和平隊”,于千禧年左右來涪陵教書。他所進入的是一個正劇烈變動的社會,相差甚遠的政治體系和艱苦落后的生活并沒讓他的文字充滿尖銳、苛責與冷嘲熱諷,反而隨著深入人群,有一種旁觀者的清醒與詼諧,用輕描淡寫的筆調寫出令人回味的瞬間。
在萬米高空的航行中,窗外是不可抵達的遠方,艙內是被隔絕的靜謐。人在這種“暫停狀態”中,思緒更容易被擊中。那些被日常淹沒的情緒、那些早已封存的記憶,會悄然浮現。一成不變的生活偶爾讓我感到乏味甚至空洞,于是我試圖以探索的方式逃離,用新鮮事物、興趣愛好與不斷奔走來證明生活并非毫無意義。
然而在《江城》里,我看到了另一種答案?;蛟S生活的本質就是重復,而意義恰恰藏在這重復中微妙的節奏與秩序里。與其焦慮于未來,不如認真把握每一個“當下”,哪怕只是安靜地坐在飛機上,翻開一本書,與一個遙遠的靈魂短暫相遇,也足以讓人重新拾起內心的秩序與寧靜。
感謝所有人的回答,
愿所有愛書之人
都能在書中拾得片刻神思的相通
下個世界讀書日再見!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