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黎志飛 □劉航
責編|王蓉
正文共2988個字,預計閱讀需9分鐘▼
在川南丘陵深處的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李林蔚已背著裝滿法律文書的公文包,沿著瀝青路精神抖擻地走向司法所。
這條他走過十五年的鄉間小道,見證著李林蔚這位基層司法工作者,從青澀到成熟的蛻變。作為威遠縣嚴陵鎮司法所所長和縣法學會法學咨詢專家,他用沾滿泥土的雙腳丈量法治為民的深度,以浸透汗水的卷宗書寫司法為民的溫度,在基層法治建設版圖上,刻畫著新時代司法行政人的精神圖譜。
司法為民的淬火之路
2010年,李林蔚通過公務員考試,成為威遠縣司法局碗廠司法所的一名基層干警。
初到碗廠司法所工作,李林蔚在下村走訪時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因土地糾紛奔波了數年,攢下的信訪車票摞起來有詞典厚,卻始終沒走對法律程序。了解到情況后,李林蔚當即聯系縣法律援助中心,帶著律師三進村委會厘清承包合同。
當終于拿到蓋著紅章的調解協議書的那一刻,老人不斷感謝的話語讓李林蔚至今記憶猶新。李林蔚動情地回憶道:“那一刻我在想,對我們來說比較簡單的問題,對他們來說卻是天大的事。這讓我感受到了作為司法行政人所擔負的使命感,也更加堅定了我‘司法服務民生’的信念。”
在基層司法所工作的這些年中,李林蔚遭遇過不少職業生涯的“挑戰”。面對因征地補償糾紛堵在鎮政府門口的20多位村民,這個法律科班出身的法律工作者發現:“書本知識在現實面前顯得那么蒼白。”這時,他就記得老所長的話:“基層法治是門手藝活,得用耳朵聽、用心量。”
于是,連續三周,他白天挨家挨戶走訪,夜晚研讀《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在煤油燈下繪制出糾紛地塊的權屬關系圖。當他把用紅藍鉛筆標注的法律意見書交到村民手中時,那位帶頭鬧訪的老漢紅著眼眶說:“李干部,我們信法。”
正是這種“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的實踐,讓李林蔚完成了從法學畢業生到司法所所長的蛻變,從司法所所長到縣法學咨詢專家的升華。
2024年,李林蔚正式被聘為威遠縣第二批法學咨詢專家,他明白,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法學咨詢專家,必須具備扎實的法律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他不斷加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法律素養。同時,將自己在司法所工作中積累的實踐經驗運用到法學專家咨詢工作中,為群眾提供更加精準、專業的法律服務。
2024年10月,威遠縣某裝修公司因資金鏈斷裂,導致6家裝修工程未完工,同時拖欠了供應商貨款和工人工資。這一事件引發了群體性的不滿和恐慌,極有可能演變成一起嚴重的社會事件。得知情況后,李林蔚作為法學咨詢專家迅速介入,利用自己的法學專業知識,對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并引導各方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在他的耐心調解和悉心指導下,最終各方達成和解協議,有效避免了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扎根基層司法所多年,李林蔚始終以對司法行政工作的執著與熱忱為筆,書寫著平凡崗位上的不凡篇章。無論是走街串巷開展法治宣傳,還是擔任村社法律顧問,抑或解答法律咨詢、參與矛盾糾紛調處,他始終以專業的知識熱情為群眾排憂解難。面對生活困頓的刑滿釋放人員,他主動協調各方資源,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住房等實際問題,用行動為他們點亮回歸社會的希望之光。
“楓橋經驗”的新時代答卷
基層矛盾糾紛往往呈現表象規模小、影響微的特點,但實則與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連。許多易被忽視的平常矛盾,若處置不當極易激化,引發更大社會問題。
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李林蔚摸索出獨具特色的“三維調解法”——時間維度上建立糾紛預警機制;空間維度上打造“15分鐘法律服務圈”;主體維度上培育“法律明白人”。
2024年,威遠縣某村民龍某雇請同村陳某等人,前往鄰村協助砍伐桉樹。作業時,因夾木器駕駛位視線盲區,操作人員未察覺砍伐中的陳某,致其頭部重傷,經120搶救無效離世。事后,雙方就賠償標準、金額協商無果,矛盾一度趨于升級。
面對一觸即發的矛盾,李林蔚迅速介入,一方面組織團隊向涉事雙方深入闡釋法律法規與政策要點,厘清權利義務;另一方面巧用“背靠背”調解法,搭建溝通渠道,引導理性訴求。經兩日兩夜的多輪協商奮戰,促使雙方就賠償金額、方式達成一致,成功化解這起民事糾紛,將不穩定因素消弭于萌芽,切實保障群眾權益。
李林蔚認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核心在于“預防為主、調解優先、群眾參與、法治保障”,通過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構建矛盾化解與基層治理的良好格局,而普法則是構建該格局的“地基”。
只有讓群眾真正聽懂、學會、用好法律,才能真正實現治理目標。因此,他在開展法治宣傳前,都會先思考不同群體的年齡結構、工作性質、信息獲取習慣等,再有針對性地定制普法內容。
針對農民群體,李林蔚結合農村實際情況,重點普及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法律法規,如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宅基地管理等。他通過案例講解、法律咨詢等形式,讓農民群眾更加直觀地了解法律知識,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維權能力。
針對兒童群體,李林蔚注重在校園講授網絡安全課時兼顧趣味性與教育性。他利用動漫形式的普法小視頻、漫畫等素材,將現實中發生的真實案例與學生互動問答相結合,增加學生的參與性和興趣度,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法律知識,培養他們的法治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
法治中國的基層探索
人民調解能手、優秀第一書記、內江市政法先鋒……李林蔚多年的努力工作收獲了不少榮譽。但他深知,作為基層司法行政干部,不斷提升團隊協同能力才能在法治中國的建設道路上走得更深更實。
近年來,“傳幫帶”成為他工作的重心。“法治中國的根基在基層,血脈在群眾。”李林蔚常對年輕同事說,他注重對年輕干警的實踐鍛煉,通過帶他們參與糾紛調解等實際工作,培養“多看、多聽、多學、多思考”的習慣,幫助他們熟悉基層司法所的社區矯正、人民調解、法律援助等業務流程。同時,他提醒年輕干警加強高頻問題的法律法規學習,夯實理論基礎,并在法治宣傳、社區矯正、矛盾調解等具體工作中給予業務指導,推動他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快速適應一線工作。“不斷提升自身法治素養,以適應新變化、迎接新挑戰,滿足人民群眾的新需求。”李林蔚表示。
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李林蔚將目光投向更宏大的法治圖景:針對農村“三塊地”改革中的法律真空地帶,他組織干警深入各村開展農村土地承包法實施情況調研,形成法律意見書、補償標準等法律標準文件;面對電信網絡詐騙新態勢,李林蔚主推源頭預防與精準普法;針對高發領域(如校園、職場),他積極主動溝通,開展進校園、進企業、進鄉村等反詐宣講……
為了讓群眾“少跑一公里”,他調動司法行政干部、律師、法律服務工作者等群體,實現“一村一法律顧問”,為群眾在“家門口”提供法律咨詢、糾紛調解和普法宣傳等服務,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不斷增強群眾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
暮色下的嚴陵司法所辦公室,李林蔚正在整理次日需要調解的案卷。墻上掛著“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的牌匾,柜子里裝滿寫著各種問題的紙條:王大爺的宅基地界址、李嬸子的贍養費計算、留守兒童監護權……這些帶著煙火氣的法律訴求,正是基層法治最生動的常態。
李林蔚相信,每解決一個法律問題,就播下一粒法治種子;每培養一個“法律明白人”,就點亮一盞法治明燈。這星星之火,終將匯成法治中國的璀璨星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