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或提前投產的小米家電首座“自研自產”工廠,是生不逢時,還是正當時?在家電圈看來,還需要進一步結合家電消費市場的走勢,以及小米家電相關業務的市場競爭力綜合判斷。但是,從今年家電市場的情況來看,這一工廠對于小米家電來說“短期壓力較大”,能否壓力變動力,需要觀察。
孫力||撰稿
近日,多家媒體公開報道稱,位于武漢光谷的小米智能家電工廠項目已實現全面封頂。其中,項目的總體工程量完成度已達80%,并進入室內全面裝修、室外工程穿插施工階段。
建設施工單位對外透露,主廠房、物流倉庫、實驗車間、食堂、宿舍樓全部提前交付使用,較合同節點預計可以提前兩個月以上。
公開資料顯示,這是小米家電業務的首座自有工廠,這也是小米集團旗下的第三座生產工廠。此前已經投產了小米手機、小米汽車兩座工廠。這意味著,家電正在成為小米手機和小米汽車之后,第三大的重點業務,面臨著新的任務、目標和壓力。
此前小米家電對外發布信息稱,這一工廠將于今年11月份投產,并將在2026年實現量產。隨著工廠建設進度的全面提前,這也意味著,小米家電工廠的投產時間也將提前。對于小米家電的其它代工廠來說,意味著將會損失一筆不小的訂單量。
家電圈獲悉,在小米家電廠房加快建設同時,招聘工作也已啟動。相關的一線生產人員在小米中試工廠完成培訓后將入駐小米智能家電工廠。小米家電工廠主要以空調、冰箱、洗衣機的“自研自產”為主體,規劃產能600萬套,但是初期300萬產能,其中空調業務占據100萬左右的產能規模。
按照小米空調在2024年的市場銷量來看,短期小米家電自有工廠的產能根本無法滿足其市場的用戶需求,更多還是需要從長虹、創維、吉德等第三方工廠代工。這就會給用戶產生一個選擇問題:哪些空調是小米自研自產,哪些小米空調又是外部代工的?是選擇中高端空調的自研自產,還是將低端低價空調第三方代工?外界需要更清晰的答案。
對于小米家電來說,武漢自研自產工廠的投產,標志著其家電業務進入了2.0階段,謀求供應鏈與產業鏈的拉通管理,有助于提高對于市場競爭和用戶需求的快速響應能力,強化產品的自主定義權。但是,這也意味著,小米家電將從過去的互聯網企業“輕資產”運營,進入制造商的“重資產”長期投入階段,是壓力也是責任更是成本。
在家電圈看來,隨著小米家電自有工廠的投產運營,對于小米空調、冰箱、洗衣機等主營業務,在家電市場的競爭,特別是小米粉絲運營,肯定會帶來新的助力,擺脫同行經常攻擊其“無生產、無研發”等軟肋。
但是,這也給小米家電的生產運營提出了更多要求,包括一線員工的管理、生產效率的提升,供應鏈的拉通與磨合,包括“產供銷”一體化的對接等等,既是運營成本上的考驗,也是經營能力的挑戰。總體來說,這不是壞事,對于家電產業的其它企業,也提出了新的考驗。
家電圈所有標注為原創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