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浙江頻道
日前,在浙江衢州九華220千伏變電站110千伏送出工程現場ZC9號鐵塔旁,國網衢州供電公司施工人員通過土壤改良、播撒優勢植物等方式,對工程現場進行土地整治和植被恢復。這是該公司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堅持綠色施工、保護沿線生態的一項重要舉措。
在電網輸變電工程施工期間,車輛運輸、土石方開挖與堆放、器械使用等,都會給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為此,近年來國網衢州供電公司深入踐行綠色環保發展理念,統籌輸變電工程安全、質量、效率、環保、生態等要素,創新生態修復方式,研發山丘區復合型植生基質土壤改良技術,建立物種篩選—群落設計的植被快速恢復體系,全力解決電網工程建設中的環保難點與痛點,實現電網高質量發展和環境高水平保護相輔相成。
工程建設踐行綠色環保發展理念。國網衢州供電公司供圖
針對浙江紅壤丘陵區域土壤酸性強、肥力弱、易風化且難以恢復的情況,國網衢州供電公司研發功能性土壤改良技術,應用植被快速恢復生態包,從功能性土壤改良材料選擇、施用濃度配比等方面對擾動區土壤進行靶向修復,實現土壤肥力、土質結構、保水性、菌群調節能力的全面改良。據悉,該技術的應用,可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15%、孔隙度提升7%,pH值趨于中性,構建出適宜植被快速恢復的近自然土壤環境。
針對常規撒播草籽植被恢復效果不佳的情況,根據浙江地區土壤、氣候、植被等特征以及輸變電工程機械化施工擾動情況,該公司構建林草結合優勢物種庫,搭建“喬—灌—草—藤”多層級穩定植物群落,提升輸變電工程施工擾動跡地植被恢復群落穩定性,增加生物多樣性,滿足林地、草地等不同土地利用類型植被恢復需求,突破輸變電工程水土保持、植被恢復技術瓶頸。
“該技術已在衢州多個輸變電工程中落地應用,應用區域3到5天種子萌發,7天覆蓋度達到40%,30天即可滿足水土保持驗收要求,4到6個月就能形成自維持穩定群落。”國網衢州供電公司建設部水保專職宋健介紹,“我們的方案將以往的多次重復復綠優化為一次性成功復綠,在降本增效的同時,助力輸變電工程快速滿足驗收條件。”
如今,國網衢州供電公司山區植被快速復綠技術成果已在浙江全域11個地市的基建工程中推廣應用,并得到各級水利部門的認可。2024年11月,全國首個免表土剝離措施的“水土保持方案”取得批復,允許該公司在相關輸變電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中增加山丘區土壤改良相關措施后,免除山丘區表土剝離措施要求,極大降低了輸變電工程土建施工難度及成本。后續,該項技術將作為國家電網公司山丘區水土保持工作的標準化模板,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國網衢州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該公司將依托新技術、研究新工藝、應用新方法,實現水土保持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保護生態環境,著力打造綠色源頭、綠色廊道、綠色入戶的清潔能源輸送通道。(楊曉璇、祝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