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讀書日。
今年世界讀書日主題是“閱讀:通往未來的橋梁”。
中國吉林網推出的世界讀書日特別對話,自然也與閱讀有關,我們的特邀嘉賓,是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組組長、民俗文化學者曹保明老師。
最近一段時間,曹保明老師特別忙碌,“我有幾本新書將在5月舉辦的第二屆東北圖書交易博覽會上亮相,內容都是講述東北故事、東北往事、東北手藝,還有吉林味道、冰雪文化等等,最近,我也在為此做相關的準備工作。”
說起書籍,聊到閱讀,曹保明老師打開話匣子。
“現在很多人說,手機主導了我們的生活,大家平常已經離不開手機了,所以很少閱讀。但我覺得這是一個表象,其實閱讀是時刻存在的。”曹保明老師說,在他看來,生活的本質離不開對自然歷史和文化的索取,這種索取本身就是已經超出了手機的限制,也就是說閱讀是隨時存在的。
“也有人說,書籍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已經逐漸被淘汰了,這些也是錯誤的。我恰恰認為,其實讀書的時代回來了。”曹保明老師說,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沉淀下來,思考知識本身給大家留下的一個規律。這個規律就是“知識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書本和社會實踐”。
“現在很多人只把社會實踐看作是需要去索取、去學習的知識的來源,卻忘記了書本所記載的歷史。”曹保明老師說,“其實,書籍是人類幾千年來生存實踐積累的精華,書籍的出現把人類創造的文化保護住了,不再流失了。所以我們在很多時候,是要不斷回頭去翻書的,現在圖書館也好,很多學者、普通讀者也好,他們都要保存大量的紙質讀本以供隨時翻閱、查找相關的知識。”
“可能大家都會發現,最近幾年,社會上的圖書博覽會越來越多了,像是東北圖書交易博覽會,現在一年舉辦一次,還有很多小型的書博會,現在一年舉辦2次、3次、4次……圖書博覽會舉辦得越來越多的原因,就是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書本與社會、與生活、與生產不可分割。”曹保明說,在這個基礎上,人們越來越渴望與書本對接,“比如,我們有時候是把手機打開了,但其實是要搜索巴爾扎克說什么,《老人與海》寫了什么,我們某段歷史是怎么記載的,四大名著中的內容,很多神話傳說都是如何記載的……這些其實都是書籍在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我們回頭來看待知識的來歷。”
在曹保明看來,當社會和人們的生活發展變化得越來越快的時候,人們就會更加渴望書籍的陪伴,“就像之前說的,比如,我們要找一個知識的答案,可以去找一本書,可以到圖書館、到新華書店、到大學圖書館……我們總不能完全依賴手機,就是現在非常火爆的AI,它依然代表不了人的思想。”
訪談的最后,曹保明說:“書籍沒有離開我們,書籍是人類最親切的伙伴,書籍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認識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以及我是誰。我覺得書一直在支撐著、在引導著、在伴隨著我們的生活,從歷史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向未來。”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王昕 殷維 文/攝
視頻 李易書
后期 王禹
點擊下方圖片免費領取
第二屆東北書博會專屬福利!
1000萬高德打車券!
來源:中國吉林網
編輯:劉星彤 審校:熊一黎
主編:曲翱 監制:陳尤欣
點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