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
閱讀是浸潤生命的甘露,滋養著個體與文明的共同成長。從童話世界到經典殿堂,每本書都是通向新知的密鑰,在字里行間構筑精神發育的階梯。當《中國哲學簡史》架起東西方思想對話的虹橋,當《陸上行舟》揭開異域文明的真實圖景,文字便成為穿越時空的舟楫,在文明互鑒中拓展認知的疆域。
這脈墨香更承載著社會進步的力量,在個人品格塑造、家國情懷涵養、專業素養提升中,潤物無聲地沉淀為民族共同體的精神基因。值此第30個世界讀書日,我們特別邀請國家民委直屬高校師生共品書香,見證文字如何凝聚共識、激蕩思想。愿每顆心靈都能在書頁間獲得向上生長的力量,讓智慧芬芳永駐生命,讓文明薪火代代相傳。
——編者
閱讀經典 凝聚共識
曾緹
閱讀不僅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更是文化溝通的橋梁、境界提升的階梯以及社會和諧的基石。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以宏闊的學術視野,將中國哲學精髓凝練為“對于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這一深刻洞見不僅揭示了經典在個人成長、文化交流與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更為我們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思想資源。
馮友蘭指出,哲學的功用“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世的境界,獲得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儒家“仁者愛人”與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能夠引導讀者超越功利層面,關注社會整體福祉。這種精神境界的提升,直接影響著人們對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理解與包容。
《中國哲學簡史》最初以英文寫成,旨在向西方闡釋中國哲學特質。書中運用“以西釋中”的比較方法,展現了中華文明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中國哲學不是宗教教條,而是通過哲學體悟“超道德的價值”。這種特質使中華文化既能吸收外來思想,又能保持主體性。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禪宗;宋明理學吸收佛道思想,構建了新儒學體系,這些歷史經驗為多元文化共存提供寶貴的歷史鏡鑒——閱讀經典,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過程,還能通過了解“和而不同”的傳統,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歷程的理解和認同。
儒家思想通過家族制度滲透到社會基層,成為維系傳統社會穩定的精神紐帶,其“仁愛”“忠恕”等理念在各民族文化中都有呼應。例如,蒙古族史詩《江格爾》中,盟誓儀式與“信”的理念交相輝映;在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里,汗王登基禮與“禮”的觀念異曲同工;彝族史詩《勒俄特依》的分支儀式,與“和”的精神展開對話;苗族史詩《亞魯王》中守衛鹽井的情節,與“義”的價值觀相互映照;藏族史詩《格薩爾》里賽馬稱王的情節,與“智”的智慧不謀而合。通過閱讀經典來提煉各民族文化中的共通性,有助于消弭隔閡,筑牢民族團結的情感根基。
馮友蘭認為,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這一觀點揭示了閱讀經典的社會意義:通過思想啟蒙推動文明進步,依靠價值共識促進社會和諧。《中國哲學簡史》系統總結了中國哲學的社會治理智慧:法家的制度理性、墨家的兼愛非攻、儒家的德治教化,都為當代社會治理提供了思想資源。
中國哲學“既入世又出世”的精神特質——既關注現實倫理,又追求超越性價值,恰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理念:既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又強調國家認同的統一性。通過閱讀《中國哲學簡史》,能夠深刻領悟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必然,進而在文化自覺中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為一名生在新疆、長在新疆,且在民族高校任教的教師,我有著深刻的體會:在民族地區推廣經典閱讀,是以文化浸潤促進心靈相通的有效途徑。當維吾爾族木卡姆與《詩經》在課堂交織共鳴,當哈薩克族史詩與道家思想展開對話,我們便是以閱讀為媒介,構筑起一座跨越民族、地域的精神長城。讓我們以經典閱讀為舟,載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自豪,駛向民族團結與社會進步的彼岸。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教師)
文學點亮人生
李小紅
手機屏幕亮起的瞬間,一張公務員錄取通知的照片伴著歡欣的文字躍入眼簾:“老師,我考上了!”隨后彈出的幾張“中國現代新詩鑒賞”課堂照片里,那個總是坐在第一排的身影格外清晰。她寫道:“備考最艱難的時候,是您朗誦的詩歌像學校操場上的月光,照亮了我的夜路。”二十載教學生涯中,這樣的時刻總讓我想起艾青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在中國語言文學學部的多媒體教室,我見證著文學閱讀的“鏡像效應”如何重塑年輕的心靈。學生扎西讀完《塵埃落定》后,在讀書筆記中寫道:“原來我們的土司故事也能寫得如《紅樓夢》般蕩氣回腸。”學生其其格則說:“《蒙古秘史》里有祖先的馬蹄聲,《額爾古納河右岸》飄著狩獵民族的憂傷。”這些多樣化的閱讀體驗,如同多棱鏡般折射出文學教育的深遠意義——在守護文化根脈的同時,鍛造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敘事的文學筋骨。
記得初讀《邊城》時,湘西山水構筑的文學桃花源曾令我神往;而當“現代文學”課揭開文本的深層肌理,才驚覺翠翠的渡船不僅擺渡著個人的命運,更承載著作家對文明的生成、延續與現代化轉型的深切憂思。這種由特殊到普遍的敘事升華,在《穆斯林的葬禮》中化作玉器世家的沉浮,在阿來的《云中記》里變為地震災區的重生。毫無疑問,作家們正在完成精妙的文化轉譯——將本民族記憶熔鑄成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史詩。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教師的使命?帶領學生在《格薩爾》的韻腳里聽見《瑪納斯》的節律,從《江格爾》的篝火中辨識彝族火把節的熱情。
都說“文學點亮人生”,有位藏族姑娘的蛻變格外令我動容。剛入學時漢語尚不流暢的她,3年后在《魯迅全集》中看到了魯迅先生冷酷文字的外表下滲透著“最大的同情”。當她的畢業論文獲得校級優秀獎時,我在評語里寫道:“文學從來不是裝飾品,而是改變命運的工具。”如今作為行走在高原、筆墨寫擔當的記者,她的筆尖流淌著雙重自覺。日喀則地震時,她寫下的報道里,既有新聞性,又有感染力,讓人看到廢墟之上,愛與希望同在。或許這正是文學教育的魔法——當學生們在《詩經》的“興觀群怨”里讀懂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倫理,在《楚辭》的香草意象中破譯文化IP的創作密碼,古老文字便在新的時空綻放異彩。
站在講臺上,陽光照進來,恰好照在“民胞物與”的字句間。五千年文明長河里貯藏的寶貴資源,通過文學教育能潤物無聲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當我們帶領學生解讀文本時,不僅是在講解修辭技巧,更是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基因——就像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既要扎根巖壁,又要翱翔九天;而文學的意義,就是讓每個靈魂既找到自己的文化坐標,又能擁抱人類共同的精神星空。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部教師)
書頁間的新生
閻秋娟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于國際出版商協會。由西班牙轉交方案給了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年前,我正經歷著人生的至暗時刻:婚姻危機、青春期女兒的對抗、小兒子的分離焦慮,還有日復一日繁重的工作。直到偶然看到一個線上讀書會的招募海報,“與經典對話,與自己和解”的宣傳語,像一束光照進了我的生活。就這樣,我帶著期待踏上了閱讀之旅。
第一次讀書會討論《包法利夫人》時,我突然哽咽:愛瑪對浪漫的執著追求,不正是我對孩子教育執念的寫照嗎?我一直認為,孩子們應該按照我設想的方式成長,就像愛瑪固執地追求她想象中的愛情一樣。書中的悲劇讓我警醒:我是否也在無意中傷害最親的人?那天晚上,我破天荒地沒有對晚睡的女兒發火,而是輕聲詢問她的安排。女兒眼中的訝異讓我明白:閱讀教會我的第一課,是放下預設,學會傾聽。
隨著讀書會的深入,我的書單不斷擴展。從四大名著到茅盾文學獎作品,再到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我的業余時間都獻給了閱讀。我徜徉在書海,就像一位在沙漠里饑渴的旅人突然看見一片湖泊,拼命地從這些經典圖書中汲取養分。《傲慢與偏見》讓我反思對“好孩子”的定義標準;《額爾古納河右岸》里鄂溫克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緩解了我的育兒焦慮;《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則照見了我的控制欲與不安全感。
共讀《第七天》時,書中那個荒誕又溫暖的世界讓我淚流滿面。我鼓起勇氣向家人坦露心跡,沒想到愛人、兒女不約而同地擁抱我,那句久違的“我愛你”,把我心中的陰霾驅散,成為生命中的珍貴記憶。
最讓我欣慰的是,孩子們開始主動與我分享讀書心得。我意識到,閱讀給我的最大饋贈,不是學會了某項技能,也不是掌握了某種思維,而是讓我擁有了與不同年齡、不同觀點的人建立深度連接的能力。閱讀不僅改變了我,也在無形中影響著下一代。這或許就是文字最神奇的力量:它能在時光中流轉,在代際間架起理解之橋。
閱讀不僅修復了我與家人的關系,也重塑了我的思維方式。《悉達多》的求道之旅教會我,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海邊的卡夫卡》中,少年卡夫卡的成長讓我明白,有些答案需要時間去沉淀;甚至連《紅樓夢》里死板、假正經的賈政都時刻提醒我,教育孩子要不吝夸獎,贊揚比批評更得孩子心。
這些思考也改變了我的工作方式,讓我學會因材施用,傾聽讀者需求。現在想來,閱讀對我的改變猶如一場靜默的革命,它沒有大張旗鼓地宣告變化,卻悄然重塑著我的認知框架。就像《百年孤獨》中那個被失眠癥侵襲的馬孔多,當遺忘來臨時,居民們選擇給每樣東西貼上標簽。而閱讀,就是為我生命中的每個困惑、每種情緒貼上理解的標簽。
回望我的閱讀旅程,我想起《飄》的結尾:斯嘉麗決心回到塔拉莊園重新開始。而我的“塔拉”,就是這一頁頁充滿智慧的書本。它們告訴我:無論什么年紀,都能在閱讀中找到生活的勇氣,讓思維之河奔涌向更廣闊的天地。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學圖書館學科咨詢服務部主任、副研究館員)
對話智者 啟明自我
劉子涵
從本科到研究生階段,教育學專業的學習常讓我陷入一種矛盾:教育似乎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直到在師門讀書會邂逅約翰·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條》,這種困惑才逐漸解開。在書中,我與智者對話,不僅建立起中外教育思想、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更在專業思維和生命態度上獲得了深刻啟蒙。
杜威哲學與教育的世界之旅令我深受觸動。深入了解這位教育家生平后,我折服于他對社會現實的超前洞察:他致力于打破傳統教育桎梏,培養實用人才,并將理論付諸實踐。1919至1921年,杜威在中國11個省舉行演講,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教育改革,啟發了陶行知、蔡元培等教育家。這種知行合一的精神,正是當下教育者最需珍視的品質,它讓我要站在更高的認知維度打破常規束縛、積極擁抱變化;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助力社會進步為目標全身心投身求索過程;要秉持初心、追求真理,在知行合一中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初讀杜威時,我只關注其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主張。隨著深入研讀,在讀書會的思想碰撞中,我逐漸領會到杜威對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深刻洞見。他強調教育本質上是一個社會過程,需要在學生共同體中實現,教育者要引導所有學生參與共同活動,并使之認識個體對于共同體的責任。這讓我聯想到孔子《論語·微子》中談到的社會觀:“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中外智者的思想在時空中交相輝映。這種認識指引我將研究聚焦于教育在構建社會共同體中的作用,探索如何發揮教育促進個體凝聚為共同體、深化團結協作的重要作用。
杜威思想中蘊含的豐富人生智慧尤其令我獲益。無論是“教育即生活”的理念,還是“五步教學法”,都讓我更清晰地把握生命成長的脈絡。這些思想啟示我們:要以生活為燃料,以思維方法作引擎,以經驗聯系為路徑,才能培養出既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的生命個體。這激勵我在學術道路上保持開放心態,注重知識聯系,堅持實踐檢驗,自我審視、自我發展,在更大范圍內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在童話中品味生活真味
周佳頤
魯伯特·金費舍的《瑪德琳和柚子夫人》表面看是兒童文學,實則是一部以美食為載體的生命哲學。那些看似平實的文字,卻總能洞察生存的智慧,讓讀者在甜蜜的童話中品味生活的真味。
初入大學的新生們,是否都經歷過這樣的困境——內向的性格讓我們怯于交流,陌生的環境更讓心靈變得孤寂。書中的瑪德琳同樣如此,她熱愛烹飪卻遭受嘲笑,難尋真心朋友。直到遇見柚子夫人,教會她堅持所愛、摒棄無效社交、收獲真摯友誼。
對我而言,大學生記者團就是我的“柚子夫人”。在這里,我結識志同道合的伙伴,體會新聞工作的魅力。從趕制當日推文到學習攝影剪輯,從第一次投稿成功到在新聞媒體上發表文章,初入校園的迷茫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充實而忙碌的成長軌跡。
小說將廚房化作時空交錯的魔法空間——當瑪德琳品嘗覆盆子凝乳時,她觸碰的不僅是甜點,更是打破時空界限的“任意門”。
15歲選擇文科,18歲填報志愿,我都憑著對文學的一腔熱忱奮勇前行。當預科結束未能如愿進入新聞專業,退而選擇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時,我開始懷疑自己:堅持夢想與熱愛是否值得?沒有讀上心儀的專業,我的人生還會有新的可能嗎?
直到重讀這本被遺忘的故事書,我才恍然領悟書中那個精妙的設定。閣樓里那罐“禁忌”的苦橙醬,每次開啟都會展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軌跡:在某個平行宇宙中,瑪德琳因偷嘗果醬成為糕點女王,在另一條時間線里,柚子夫人因封鎖味覺變成鐘表匠。也許在某個平行時空,成為記者的我正在羨慕實驗室里的我;又或許成為作家的我,正向往著考古現場的驚喜發現。
我們常常執著于線性的成長軌跡,卻忽略了每個人心中都住著未被發現的另一個自己。柚子夫人送給瑪德琳的終極禮物,正是那些看似混沌的缺憾中蘊藏的自由可能。這也正是我選擇推薦這本兒童讀物的原因——童話故事從不只是給孩子們看的,它能教會我們從不同視角來看待生活。每當我們在生活中無能為力時,每當我們需要勇氣時,都可以通過閱讀,提醒自己:世界很大、希望有價值、勇氣很重要。
7歲時讀《夏洛的網》,那些為威爾伯流下的眼淚,如今化作幫助迷茫同學的善意;《愛麗絲漫游奇境》的奇幻世界,構筑起消極時的精神避難所;《通往特雷比西亞的橋》的死亡敘事,讓我學會坦然面對生命中的離別。“或許只有童年讀的書,才會對人產生深刻的印象。”兒童讀物看似淺顯,但背后的情緒價值和內心自省,卻能幫助我們成長為更完整、更有趣的人。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本科生)
陸上行舟 破浪前行
李佳洋
夕陽西下,余暉透過窗欞,為書桌鍍上一層溫暖的光暈。在堆積如山的專業教材中,一本邊緣泛黃的書格外醒目——那是資深駐外記者劉驍騫撰寫的紀實采訪作品《陸上行舟:一個中國記者的拉美毒品調查》。翻開扉頁,一行字躍入眼簾:“如果不能阻止戰爭,那就盡我所能把真相告訴世界。”剎那間,一股力量沖破紙面,將我裹挾。
提起巴西,人們首先想到的或許是足球與桑巴舞,但《陸上行舟》卻帶我們走進了巴西的另一面。劉驍騫以記者的敏銳視角,描繪了這個國度鮮為人知的一面:從高樓林立的都市到交通不便的村落,從狂歡節的盛大絢爛到貧民窟的危險混亂。他的文字讓我看到,新聞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對社會現象的深度剖析和對人類靈魂的關注。
合上書本,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作為一名對新聞行業了解尚淺的校園記者,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與責任。
2022年10月,我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張校園記者證。那張薄薄的卡片握在手中,卻有沉甸甸的份量——它承載著一種使命感,如新芽般在我心底悄然生長。
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第一次獨立采訪時,我緊張得手心冒汗,聲音發顫。就在慌亂之際,書中那個在暴亂中仍堅持拍攝的記者形象浮現在眼前:“鏡頭顫抖時,心要更穩。”我深吸一口氣,穩住心神,最終完成了采訪。那一刻,我明白:新聞人的成長,正是從一次次踉蹌中開始的。
撰寫稿件同樣不易。反復修改、退回重寫、字斟句酌……一個月的時間里,我在文字的海洋中掙扎、摸索。正如劉驍騫所言:“我似乎是在這種遺憾而又自足的復雜情緒中踩著一條又一條的報道渡河。”每一次修改,都是對自我的突破;每一次公開發表,都是前行的動力。
書中的一個細節令我動容:當劉驍騫采訪一位巴西受害者家屬時,對方起初充滿戒備,直到得知他來自中國,才松口說:“那你可以繼續采訪了。”僅僅因為“中國記者”的身份,便贏得了信任。這讓我深刻感受到,國家的強大賦予了我們底氣和尊嚴。我們并非生在一個和平的時代,而是生在一個和平的國家。
“陸上行舟”四個字,道盡了新聞工作者的艱辛與執著。劉驍騫和他的同行們,用理想與勇氣為黑暗的角落帶去微光。而作為一名校園記者,這本書給予我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信念:即使前路艱難,也要做那個在陸地上行舟的人,以筆為槳,破浪前行。
(作者系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本科生)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王珍 周宛霖
制作 |章音頔
來源 |中國民族報
看完了,點個“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