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志紅
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系研究員,北京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中心崗位科學家,食品科學博士,注冊營養師。
“范志紅_原創營養信息”自媒體作者;中國食品科技學會理事;中國營養學會食物與烹飪營養分會副主委;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老年營養與食品分會副主委等。
教授食品化學、食品營養學等課程,主要研究方向為食物血糖反應、烹調加工對食物營養健康價值的影響、營養環境評價等。主編教材6本,參編教材12本,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科技論文133篇,出版食品營養科普書籍25本,撰寫食品科普文章被報刊雜志轉載超過6000篇。
文章來源:范志紅—原創營養信息
已授權《臨床營養網》轉載
很多人不知道,我國北方地區年代最悠久的主食并不是大米白面,而是小米飯。
在《1942》那部電影里,饑荒年代一袋小米就能買一個女孩子。小米加步槍,支持了八路軍在太行山堅持抗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說的是種小米。「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的那個黃粱,也是小米。
小米的營養價值遠遠超過精白大米,鐵、鉀和維生素 B1 的含量都遠遠超過白米。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我家小米有多個來源。
最近這幾年,其中一部分是網友姍姍贈給我的內蒙古小米,包括紅谷子和黃谷子兩種。紅谷子是紅色谷殼的小米,產量低,風味好。她家的小米碾磨程度低,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米的營養價值。
曾經資助過的美峰常會給我送來山西小米。還有朋友送來的其他優質小米,產地通常是山西、陜西、河北、內蒙、東北,這些都是中國優質小米的產地。
大部分時候,我家的主食是二米飯,大米+小米。偶爾我也會做單純的小米飯(為了增加香味常常加點去核的棗)。
不過做小米飯有個小麻煩,那就是它不能剩。
新煮的小米飯,又香又軟,真的好吃。但是,一旦剩到第二餐,它的老化回生程度,要比粳米更甚,所以會變得又粗又硬,即便再次加熱到六七十度,口感也不好吃,除非重新煮一遍。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可能很多網友會說:老化回生好啊,那血糖指數(GI)值就低了。
沒錯。但是難吃的東西,低 GI 也不會有人愿意吃。相比而言,中高 GI 的熱小米飯,營養又好,而且吃起來很愉快,對胃也比較友好。
可能有些朋友會說:對胃友好,但又香又軟,對血糖大概就不友好了。
其實并不是這樣的。營養價值高、對胃也友好的食物,拉長時間段來看,對血糖也可能是友好的。
我們對冷小米飯和新煮的熱小米飯,以及冷白米飯和熱白米飯進行了比較。
結果很有趣。
冷小米飯(CM)的確是餐后血糖值最低的,剛煮出來的熱小米飯(FM)比白米飯低,但比冷小米飯高。
但是,到了第二餐,新煮小米飯的優勢就表現出來了。也就是說,早餐吃了小米飯之后,午餐后血糖非常平穩。
吃同樣的午餐,冷小米飯CM的餐后血糖平穩不如新煮小米飯FM。
一餐食物對下一餐血糖反應的影響,被稱為「第二餐效應」(second meal effect)。這方面的研究還很不充分。
白米飯的餐后血糖效果不如小米飯,冷熱之間的差異也小一點。但即便如此,從曲線上來看,新煮熱大米飯的第二餐血糖曲線,還是要比冷米飯的曲線略低一點。
我們猜想,前一餐用「難消化」作為代價來降低血糖,很可能會降低身體處理食物和調整代謝的能力,造成第二餐的血糖控制能力弱化。
對一些消化不良的人來說,這種效果可能會更明顯。長期的消化不良,會帶來營養吸收不良的問題,而長期營養不足,必然會造成肌肉流失、肝臟和胰島的功能下降,從而降低血糖控制能力。這個邏輯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人吃低 GI 食物之后,長期血糖控制并沒有改善,甚至是變差。糖友們選擇食物時,決不能只看 GI 值的高低......
以前大家認為只有抗性淀粉、以及能在腸道發酵的低聚糖和部分可溶性膳食纖維,才能發揮第二餐效應。但我們這項研究提示,對僅僅間隔 3-4 小時的第二餐來說,慢消化淀粉可能效果更好。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食物從胃中排空,到進入小腸被吸收,到進入結腸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再作用于血糖和血脂,這個過程需要較長時間,三四個小時是不夠的。晚餐食物可以通過結腸發酵來影響第二天的血糖水平,但早餐到午餐這點時間,不足以通過結腸發酵來發揮影響。
慢消化淀粉可以緩慢釋放葡萄糖,不僅可以保持 3~4 小時后的低水平胰島素釋放,而且可以在進食后 4~8 小時內進入小腸下段,誘導 GLP-1 產生,從而起到降低血糖水平的作用。這兩個效應很可能是第二餐后血糖水平平穩的重要原因。
把第一餐的血糖反應和第二餐的血糖反應綜合起來,看一天整體的血糖平穩度,冷小米飯和新煮熱小米飯是沒有顯著差別的。但是,后者可能對胃更友好,也更容易接受。
總之,大家需要理解的是:
碳水化合物以慢消化為好,抗性淀粉并非越多越好。對沒有達到肥胖狀態的健康人來說,大部分淀粉應當在小腸中慢慢消化,只剩少量抗性淀粉送入大腸就可以了。我們吃飯主要是為了讓身體獲得能量,而不是讓很大一部分能量穿腸而過,讓自己變相饑餓。
當然,對肥胖者來說,減少可消化淀粉的比例、增加抗性淀粉的比例,是讓人感覺飽而實際上減少能量的減肥策略之一。但體重正常的人長期這么吃,就可能有掉肌肉的危險。
如果食物當時吃起來舒服,身體就能獲得更多的營養和能量。淀粉中的葡萄糖緩慢消化釋放出來,平穩血糖的效果還能持續到第二餐......特別是對體重正常、不需要減肥的控血糖人士來說,這才是更好的效果。
相關文獻:
Peng X, Fan Z, Wei J, et al. Fresh-cooked but not Cold-stored Millet Exhibited Remarkable Second Meal Effect Independent of Resistant Starch: 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 Nutrients, 2024, 16: 4030
《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本站動態欄:
截止到 2025 年 4 月 23 號上午 8:00 時,本平臺關注人數為:396755 名。更多信息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